性别意识与作家本意的二律背反的探究——《冲出云围的月亮》、《咆哮了的土地》为例

性别意识与作家本意的二律背反的探究——《冲出云围的月亮》、《咆哮了的土地》为例

ID:11406311

大小:106.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1

性别意识与作家本意的二律背反的探究——《冲出云围的月亮》、《咆哮了的土地》为例_第1页
性别意识与作家本意的二律背反的探究——《冲出云围的月亮》、《咆哮了的土地》为例_第2页
性别意识与作家本意的二律背反的探究——《冲出云围的月亮》、《咆哮了的土地》为例_第3页
性别意识与作家本意的二律背反的探究——《冲出云围的月亮》、《咆哮了的土地》为例_第4页
性别意识与作家本意的二律背反的探究——《冲出云围的月亮》、《咆哮了的土地》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性别意识与作家本意的二律背反的探究——《冲出云围的月亮》、《咆哮了的土地》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性别意识与作家本意的二律背反的探究——《冲出云围的月亮》、《咆哮了的土地》为例“五四”时代的作家已认识到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重大摧残。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子君给当时的个性解放运动敲响了警钟。作家们带着一份觉醒了的“人”的身份--性别意识,来有意识进行文学创作,用以反映社会的时代风潮。故而一系列作家作品着重对于女性地位、女性生存状况的表现,有意识用女性视角来体验、反思社会,用以表现出一个时期的思想解放状态。在“左翼”时期,左翼作家也试图用女性对革命的参与,用女性革命者的角度,描绘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从而反映革命的蓬勃发展

2、。蒋光慈的《冲出云围的月亮》,《咆哮了的土地》便是这方面有意味的尝试。一、五四时期的女性意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结构是男权中心社会,男足女卑,男主女从是基本格局。儒家伦理道德,特别是宋明理学所倡导的价值体系始终把女性置于被统治、被管辖的地位。以男性为主宰的父权文化压制着妇女,男性掌握着社会话语的创造权、解释权,为女性制定了一套强制性的规定,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礼教是基本的道德规范,成为女性必须恪守的戒律,以此来约束女性的一切,宋代程朱理学更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可谓是束缚女性的一种极端观念。而自“五四”时期后,在中西

3、文化交织对撞下,传统的女性观受到了猛烈抨击,妇女解放运动开始兴起,兴办女学,大学开放女禁,封建父权意识受到冲击。“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的精神成果--人的发现和女性的发现”被提出。知识分子意识到妇女是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最深重的受害者、唤醒民众必须唤醒妇女。妇女解放的命题同人的解放、个性解放同时被提出。由此,女性意识开始觉醒。所谓女性意识就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她们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以独具个性的创作方式,表现女性的心理体验和情感波澜,让女性自我的真实心灵体验和意识和无限的潜意识资源喷涌而出,尽情倾诉一代女性

4、对于生活其间的现实世界的理解和真实感受,使我们在几千年的男权文化阵营中,女性意识在风格各异的女作家笔下用不同的故事娓娓道出,将女性的自我凸现于世人面前。在齐慧爽《论五四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中认为当时女性意识的最初觉醒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女性自我的认同,这些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人,发现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即所谓的“我是我自己的”,不再作为传统性别秩序之中的属于谁的母、谁的妻和谁的妇的角色。对女性自我的认同是女性意识觉醒的第一步,她们在恋爱婚姻中追求自由、自主,在社会中追求自我价值、女性主体意识的高

5、扬。二是女性主体意识的高扬。女性脱离男性主体,冲出一切家属藩篱,或为自己的爱情抉择,或者进行革命行列,勇敢革命。她们已从传统的社会性身份认同之中挣脱出来,解救了自己。女性一直以来处于受压迫的位置,尤其处于封建意识浓重的中国。而五四运动后,由于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一部分知识分子注意到了这一妇女的悲惨情境,一部分作家开始纷纷以女性的角度展开写作,包括冰心、庐隐、凌叔华、冯沅君等。而在左翼阵营中,作家们也试图采用传统女性形象向具有现代女性意识的转变,用以表达出思想的解放、革命的积极风貌,想用女性的独立来表现革命的彻底性、广

6、泛性,尤以表现出革命热情的积极高涨。当中以创作出“革命+爱情”式革命爱情小说的蒋光慈也有此尝试。二、作家本意与文本意蕴之间的背反在蒋光慈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咆哮了的土地》中,作者塑造了几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形象,意图以女性自我的真实心灵体验。意识表现出革命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意图表现出具有现代自我意识的女性已经出现。可是,由于作者的,传声筒”式写作,使得小说的文本意蕴与作家的本意相互冲突。所谓作家本意,是指作家进行创作的直接目的,即想要借文本传达出的内蕴,即隐含作者的思想意趣。创作主体在进行创作时,先受到创作动机

7、的扰动,而后再进行艺术构思。而作品一旦由作家创作出后,则与作家无关了,作家对其的完全控制力消失。作品的意指,则完全由其本身的各个部分的统一聚合所统摄,作家的“上帝式”的怜悯眼光失效,即是所谓的文本自身的意蕴。二者在一般情况下,意指指涉一般情况下相同。文本材料一般先是处于创作主体的统一规划下,对表现出主体的本意具有阐释、解释作用。作品的每个部分统一凝结,能够传达出作者意图。而当创作主体的意图与文本材料产生隔离时,主体的意图与文本意蕴发生偏离,二者将会发生冲突,甚至二者相互消解。这种偏离情况一般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作家

8、对与其在文本中所用的材料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致使对于材料产生单方面的误解。二是作家采用的是“席勒式”的创作态度,所采用的材料仅仅作为作家本意的传声筒作用,而材料表意的丰富性却反而成为了作家本意的阻碍,故而使得作家的意图遭到消解。在蒋光慈的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咆哮了的土地》中,他采用的是“席勒式”的创作态度,因而发生了作家本意与文本意蕴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