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401018
大小:191.50 KB
页数:55页
时间:2018-07-11
《中国哲学史简答题和论述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史简答题和论述题《二》简述老子对儒家批判及其政治理想和政治影响批判:(1)对仁义礼智的批评:老子认为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认为要使天下太平,没有争夺,就要取消知识,取消道德,取消新颖的器具和财货。(2)对儒家神会结构的批评(治国方法论):治国的目的是和谐,在老子看来,应该是自然无争的小国寡民;治国的目的不是要增加些什么,而是不要增加些什么;主术的自然无为,统一执众之术;治术的自然无为。政治理想:“小国寡民”的状态。“小国寡民”的中心内容要求实现“无为而治”,统治者少一点欲望和作为,使人民自然生活放弃知识,才各得
2、其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应该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消极无为的政治态度决定了对待人生看法也是消极无为的。影响:汉初,黄老之学受当时朝廷尊崇,《老子》为其经典之一,其代表人物曹参主张清静无为,儒家思想受排斥。12老子与《道德经》老子是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之一,宣扬道家思想,又称老聃。道德经有马王堆帛书(甲本乙本),荆门楚简,敦煌本,通行本。关于老子有不同争议,章太炎肯定刘歆“诸子出于王宫”说,并认定老子之学出于“史宫”。但胡适否定,认为诸子之学是初秋战国之时势变化产生,其一家
3、之言,及时变事异,后起文人乃张新帜而起。排除道家出于史官的可能,冯友兰基本认同刘歆并修正:道家出于“隐者”而非“史官”。13简述老子与庄子的联系与差别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并且把老子的思想发展成虚无主义,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1、庄子和老子一样,注重对宇宙本原和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的探讨,庄子得出“物物者非物”的结论,老子直接把道看成是世界的本源。2、庄子继承老子道的学说并有所阐发,老子的道是无可名状,虚无缥缈的,庄子的道比天地更古老,超越时空,凌驾于万物之上。3、老子指出道无时无刻都在运动变化中,庄子在探索变
4、化时,触及了时空的有限及无限。4、老子在说明矛盾统一时,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庄子进一步发展成完整的相对主义,庄子提出“齐万物而为一”,最后从齐万物齐是非走向了人的认识能力的怀疑,直到后来对自己的存在也产生了怀疑,总之庄子的认识论也是相对主义的认识论,老子的认识论是虚,静,玄,鉴的认识论。5、老子否认实践认识,轻视文化,反对技术进步,采取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而庄子对一切都抱着无任何是非的态度,一方面屈从于命运安排,另一方面又幻想超脱现实,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14论述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指出,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道”,是遵循着“反”的
5、规律运动变化的。“反”,有两层意思:一是相反的意思;二是循环的意思。正是在这种“反”的观念中,体现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1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长久地保持一种状态,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2事物都是与其对立面相互依存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与其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如果失去了一方,那么另一方也就因为失去了依据而不存在了。3矛盾对立的双方是经常互相转化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统一体,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这两方面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互相转化的。4事物的转化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的量的积累过
6、程的。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困难,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要把握住有利的时机,要随时观察事物变化的苗头。以便防患于未然。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老子的辩证思想是不彻底的,他所理解的运动变化,只是往复循环。同时,老子也忽略了对立双方互相转化的条件,他强调“柔弱胜刚强”,但他未区分新生事物的“柔弱”与腐朽事物的衰弱之间的本质差别,也没有说明“柔弱”怎样才能胜“刚强”。15谈谈孟子的修养方法孟子指出对一般人的修养方法是制民之产,教之以人伦,而对于士,修养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寡欲,养气,配义与道,磨炼心志。1、为了使人的思想品德符合宗法伦理的要求,提出养
7、心莫善于寡欲,要保存“四端“,少与外物接触,减少各种欲望。2、由于善端存在于心中,而欲又是人的一种本能,要培养一种由“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集合起来的“浩然之气”。3、为发展善性提出存夜气的修养方法,保存因内省所发现的良心,一种纯洁善良的清明之气,是神秘的自我修养方法。4、配义之道,一方面对儒家之道的明确认识,另一方面要努力去实行仁义。5、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心志,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担当起国家大任。6、反求诸己,根本问题在于主观反省,注意保存天赋的那四种“心”。7、求放心,如果有了违背封建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应该闭门思过,检查自己主观上是否放弃了
8、那些天赋的“心”,找回来,恢复本性。16孟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1、孟子回答并发展了孔子的人性问题,提出性善论,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但基本倾向是人性本善,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