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洪水调度的转变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洪水调度的转变与展望水调度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防洪减灾手段.中国洪水调度的背景环境中国大江大河洪水基本为暴雨洪水.洪水峰高量大,时间集中.中国大部分地区,降雨最多的4个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m量的60%一80%;最大1个月的降量占全年降雨量的15%一30%.大范围的强降雨主要集中在东部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的平原区域.各种时段的实测最大降雨量接近世界最大降雨记录.而且,台风在东部沿海登陆频繁,造成强降雨.导致洪水灾害.中国历史七洪水灾害频繁,经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自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发生
2、过较大的水灾1029次,平均每2年发生一次.1949年以后,平均每年因洪涝受灾930万公顷,其1378万公顷,直接灾害损失300亿美元.为控制洪水灾害,50多年来中国开展l『大规模的江河治理.卣'先,制订r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并不断修订和完善.其次,按照规划修建了大量防洪』:程.目前,全国已有水库8600座,堤防26万公里,蓄滞洪区98处.第,江河防洪标准大大提高.各大江河都建成了比较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在运用蓄滞洪区的情况下一般可以抗御20—50年一遇的洪水.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但仅仅依靠现有
3、防洪工程是不能完全控制洪水灾害的.中闰现有防洪工程体系的防洪能力是有限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是非常低的.洪水发生时.合理运用这些工程,尽量缩小洪水淹没范围,减轻洪水灾害损失,即开展江河洪水调度,就成了施,形成了工程防洪体系.治理的目标一般是通过修建的工程体系控制1949年以来实际发生的大洪水的淹没范围,并将洪水顺利排泄人海,减少洪水淹没损失.长期以来,江河的洪水调度一直是想尽一切办法和利刚一切手段控制洪水淹没范围,兴利服从防汛,尽量快和尽量多地将洪水顺利排泄入海.各江河根据各自的具体条件制定了很多各不相同的洪水
4、调度方案和具体措施,但洪水调度遵循的原则基本一致,主要有以下六条:1,汛期限制水库蓄水并根据洪水预报情况预泄水库蓄水,以腾空库容迎接洪水的到来.2,充分发挥现有河道的泄洪能力,将洪水排泄人海;条件许可时利用旁侧河道分洪,以增大河道总体排泄洪水的能力.中嗣藏灾杂卷"3,现有河道泄洪能力不足时,打开两岸大堤之问的部分或全部行洪或洲滩民垸扩大河道的行洪断面,增大河道排泄洪水的能力.4,适时利用水库拦蓄适量洪水,以减轻下游河道的防洪压力,减少下游沿河地区的淹没损失.5,有控制地启用蓄滞洪区,适时适量分洪以滞纳超过河
5、道排泄能力的洪水.6,非常必要时,有计划地弃守或主动牺牲一般区域以保护重点区域,减少总体洪水灾害损失.在整个洪水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动员社会力量和调用防汛物资加强防洪工程的防守,保护防洪工程不出现意外溃决和失事.世界防洪减灾与洪水调度的思维转变洪水灾害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据联合国1986—1995年10年的统计资料:洪水灾害的数量和造成的损失分别约占全部自然灾害数量和灾害损失的1/3,洪水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约占全部自然灾害人员伤亡数量的1/2.在与洪水抗争的过程中,各国人民不断摸索,不断探索,取得
6、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做法,处理洪水的方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逐渐发生变化.从美国密西西比河,欧洲莱茵河和其他一些大江大河的防洪减灾的历史看,人们对待洪水的方式和态度大致经历了3个不同的阶段.一是古代被动地适应洪水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世界各地普遍人口稀少,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因而普遍采用了适应自然的策略,洪水如猛兽,来了只有躲避.二是控制与防御洪水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定居点逐步扩大,对土地的需求增加,人们开始向洪水通道和调蓄洪水的湖…进军,导致江河调蓄洪水的场所越来越小
7、.三是有意识地主动适应洪水的阶段.随着洪水通道的逐步缩小,20世纪中期以来人们逐渐发现:虽然防洪工程的标准提高了,但洪水灾害的损失却仍在增长,于是开始了限制人类有12中国减灾杂志害行为并主动适应洪水的新时期.各国在经历了试图以工程措施控制洪水的实践之后,已渐次认识到洪水灾害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轻而不能完全消除.洪水灾害同时具有自然的属性和社会的属性,只有有了人类在洪水触及场所的活动洪水才能给人类造成危害.世界上众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大量地修建防洪工程难以抑制洪水灾害损失上升的趋势.因此,人类要与洪水"和谐相
8、处"的呼声越来越高:必须限制人类的有害行为,人类不能无休止地侵占洪水通道和调蓄洪水的场所.洪水同时也是宝贵的淡水资源,防洪减灾要向"洪水管理"方向转变,不仅要注重减少洪水灾害的范围,而且要特别注重减少洪水灾害总体损失数量,还要安排好减灾与用水的关系.近年来,很多国家的江河治理和洪水调度已开始与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的效益.水利部根据我国水利发展的新形势,近年来提出了由传统的"工程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