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379053
大小:3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1
《论文:白鹿洞书院人文教育及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白鹿洞书院人文教育探析及启示摘要:白鹿洞书院位居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人文教育既体现在白鹿洞书院的学规、管理规范等制度方面,亦在书院教学活动和环境建设等方面有鲜明的表征。本文主要从白鹿洞书院渗透人文教育的不同角度出发,阐释白鹿洞书院的人文教育内涵和实现途径,以期为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重构提供些许借鉴。关键词:白鹿洞书院;人文教育;启示我国学者李兵提出,儒学人文精神包涵两个层面:其一,士人通过忠实践履儒家的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人格、价值追求,使个体道德达到完善的境界;其二,儒家人文精神的理想在
2、于将儒家的道德要求付诸实践,最终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1]74白鹿洞书院将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作为书院活动的灵魂,践履“以人为本”、“内圣外王”的人文价值观,使书院区别于以科举为导向的官学。通过规章制度、教学活动、书院环境建设等,在书院内部形成尊师爱生的情谊、问难论学的风气、道德高尚的人格以及出世入世兼具的精神。一、白鹿洞书院人文教育的实施(一)白鹿洞书院的规章制度1.学规学规是规定书院的办学宗旨、办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习方法等方面内容的制度性文件,[1]74是书院进行人文教育的制度保
3、障。朱熹所作《白鹿洞书院揭示》集中体现了儒学人文教育思想,是高等教育史“人文”阶段集大成的代表作。[2]203儒家人文教育“以人为本”、“内圣外王”的思想,于《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主要体现为“修身自省”。朱熹指出白鹿洞师生所学之目的为“明义理以修身”,强调自我约束、自觉自省,而非他人约束或功名驱使。《揭示》的首条即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实现基本的社会伦理秩序和人文道德规范,朱熹进一步提出学习的五个步骤: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白鹿洞书院师生以人
4、作为主体,充分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自身的道德修养作为“为人”、“处事”的前提。不仅宋代《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学子提供修身规范,在清代书院日渐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过程中,白鹿洞书院也秉持了良好的学规。康熙七年(1668)廖文英作《白鹿洞书院新规》规定白鹿洞书院师生要进行“春秋二祭”,尊重先贤。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王綡作《白鹿洞书院戒勉》提出八戒八勉,规定学生“读书思取科第”,但是要“道德为上,功名次之”,这种以人为本、道德为前提的人文教育成为区别于科举应试的根本特征。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
5、原敬根据朱熹的教学理念著《白鹿洞书院续规》,体现出白鹿洞书院学规上的传承性。2、管理制度白鹿洞书院采用师生共管、自管的管理模式,与学生自修、自管的人格培养方式相得益彰,与儒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相一致。首先,书院内师生共管、自管表现为书院中的许多管理岗位是由在书院内修习的学生和教师担任。《提学高蕡享十戒》中记载“[堂长]主诱掖调和洞中学徒,专巡行督视课业勤惰,主洞、副讲即择学徒之优者为之,不称则更易”,“[管干][副管干]专管洞内一切收支出纳、米盐琐碎、修正部署诸务,即
6、于洞中择有才而诚实者为之,不称则易”等。[2]216洞中事务除主洞、副讲(即当前我国大学设置的正、副院长级别)由郡守礼聘之外,其他职位都是由白鹿洞师生担任。在岗的学生除了能挣一部分银两作为平日生活之用,更重要的是在岗位上进行自我教育,受到“非兼职受不到的教育”。[2]220这种在岗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管理模式。其次,白鹿洞书院对学生的管理采用行为管理和内心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内心管理是指管理的目的是“教育”,主要表现是学生自觉、自省式的管理。《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指出,“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
7、,迁善改过”,在修身方面要求学生言必行、行必敬、欲毕克、过必改。在处事方面,以义、礼为做事的原则,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外,对待他人他物方面,要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原则等。[2]201从“修身”、“处事”、“接物”三个方面对学生做了规范要求,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我管理方式,目的是使学生达到心理上的成熟和道义上的认同。(二)白鹿洞书院的教学活动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书院进行人文教育最直接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载体。白鹿洞书院的教学内容在部分著名的书院讲义及
8、策问中有所体现,主要是修身治国之道。众多白鹿洞书院讲义中,被朱熹称为“陆子静义利之说”的“白鹿书堂讲义”颇为著名。陆九渊摘取《论语》中的一章,以“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题展开讲述。君子是书院要培养的人才,“义”是人才的标准。这种与孟子的“舍生而取义”的理论相一致比喻,是儒学人文教育的典型象征。从内容上看,他强调了“志”,即树立为人、处事的志向。其次,就书院的人文教育和科举的应试教育,他提出了融二者于一体、统一于教学中的观点,作为解决二者矛盾的根本方法。此外,由陈文蔚所作《白鹿洞讲义》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