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自负、自卑与自觉

中国文化的自负、自卑与自觉

ID:11364269

大小:34.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11

中国文化的自负、自卑与自觉_第1页
中国文化的自负、自卑与自觉_第2页
中国文化的自负、自卑与自觉_第3页
中国文化的自负、自卑与自觉_第4页
中国文化的自负、自卑与自觉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的自负、自卑与自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文化的自负、自卑与自觉2011年第4期总第一223期齐鲁学刊QILUJOURNALNo.4GenerMNo.223中国文化的自负,自卑与自觉关志坤,徐宏力(1.青岛大学卟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2.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整体而言,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中国人经历了由自足到自负,由自卑到自残,由自尊到自信的螺旋上升的心路历程,这给予当代中国文化重建的启示是,要在文化心态上保持不卑不亢,并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将古学,今学与西学结合起来,打造"新国学",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模

2、式.关键词:中国文化;文化自足;文化自卑;文化自觉;文化重建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22X(2011)04—0041—04一,从自足到自负雅斯贝尔斯的文化原型理论认为,每个强势民族都有"文化轴心时代",在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内,文化要素大密度地生成并结构化,主流文化的缔造者,建立了本土文明的基本框架.没有猝然的文化核聚变,就没有健硕的民族生命.曾经非常兴盛的蒙古族,满族都失去了强势,更有甚者,一些族群消亡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只有王者,没有圣人,只有杰出的军事领袖,政治领袖,没有

3、卓越的精神导师.毛泽东诗词中评价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可谓一语中的.口耳相传的俗文化容易失真,口头文化并不确定.雅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文字,便于代际保存.汉字是表意文字,固化意义的能力强,造纸术使其有了确定记忆,印刷术使其有了流动的确定记忆.俗文化凝结于民风,根生扎实,但是少有超越的灵性,摆脱不了即时即地的浅近.原型需要俗文化支撑,也需要雅文化提炼.人类发现了火,用来加工食物,促进了脑的发育,是智慧进化的硬条件;文人文化也是火,它加工了民间智慧,是提高民族文化品质的软条件.原型文化必须用周延的符号系统加

4、以表述,功力深厚的学者秉承独立精神,崇尚自由理性,基于民俗,高于民俗,更容易超越历史与时代,构筑普适与恒定的博雅智库.草根文化是地上的文化,是筋骨;博雅文化是雨露文化,是灵魂.没有雨露滋养,花草不繁盛,雅文化谱系发达,原型才自足.俗文化与雅文化紧密结合,原型才充分自足."'儒'的问题于中国文化之说不尽,也许就因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原始问题"'[1](南).这一判断对百家之说都有意义.中国文化轴心时代在先秦,诸子百家自说自话,不同的理念相互刺激,各自的观点更趋完善,不同的理念相互补充,文化全局也更趋完善.在

5、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北非的古埃及,南亚的古印度,西亚的古美索布达米亚,其文化最终都消失了,只有东亚的中国文化绵延至今.原型的生命力不在起点上,而在过程中,文化发展时起时伏,重要的不仅仅在于兴盛时如何积淀,更在于衰落时如何再生.中国文化曾因发展不力而出现生存危机,从自足走向自负是很危险的膨胀.冯友兰把中国思想史分为两大时期,自孔子到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到康有为是经学时代,并认为子学活跃,经学僵化.经典辉煌后,在阐释中的自得带来了守成习惯,学术思想开始老化.以科举制度为例,原来旨在考察士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6、,题目是策问,答卷是策论,后来逐步演变成了检验考生对经典知识的了解程度,失去了创造性就没有了主收稿日期:2010—12—05作者简介:1.关志坤(1955一),女,满族,辽宁辽阳人,青岛大学外语学院教授;2.徐宏力(1953一),男,河北承德人,文艺学博士,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41体性.无限放大的强势就是弱势,因得道而得意,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就变成了前行的精神包袱.华夏文明的正统意识,形成了民族中心主义,自视为天朝上邦,南蛮,北狄,东夷,西戎都是没开化的边缘地区,不恭顺是蛮夷,恭顺了是藩属.清朝管理外交事务

7、的衙门叫理藩院,从名称中就能看出其优越感.审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从内容上讲微不足道,不过是"便用"而已,但是从观念上分析,确是历史上的大事.大汉族不能以夷变夏,只能以夏变夷,向"野蛮"民族学习是离经叛道.直到现在,中国人依然保留着一种习惯,世界上但凡有什么出彩的创造,就有人去查点自己的文化存货,说是多少年前我们就在这方面有所发现了,表现出在对待自身文化上的自满自足与盲目自负.l7世纪,以汉人为代表的农耕文明与以清人为代表的游牧文明出现了摩擦,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开明的康熙及其后继者们系统地接受了汉

8、典,他们组织编撰了《明史》,《康熙字典》与《四库全书》,对汉文化的集成贡献很大.到了18世纪,清廷的天国意识达到了顶峰,当英国商人请开口岸时,统治者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不需要通商,但客人千里迢迢而来,想谋些利益,可以理解,也就应允下来,以彰显其大国风范.但是康乾盛世与汉唐盛世不同.唐人开放,充满自信,坚信外来文化动摇不了国本,以宽容与好奇的眼光看着异域文化涌人长安.而清廷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唯我独尊,封闭性很强,带有旗人汉化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