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技术处理电镀废水的实验研究论文

膜分离技术处理电镀废水的实验研究论文

ID:11327732

大小:5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1

膜分离技术处理电镀废水的实验研究论文_第1页
膜分离技术处理电镀废水的实验研究论文_第2页
膜分离技术处理电镀废水的实验研究论文_第3页
膜分离技术处理电镀废水的实验研究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膜分离技术处理电镀废水的实验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膜分离技术处理电镀废水的实验研究论文摘要:本文采用纳滤+反渗透两级处理系统浓缩回收电镀铜漂洗废水。实验结果显示:在ΔP=1.5MPa条件下进行浓缩,纳滤膜可以使料液浓缩近10倍。纳滤膜对Cu离子的截留率在96%以上,对COD的截留率在57%以上。在ΔP=3.0MPa条件下进行浓缩,反渗透膜可以使料液浓缩近10倍。反渗透膜对Cu离子的截留率在98%以上,对COD的截留率在67%以上。随着料液浓度的增加,纳滤膜和反渗透膜的截留率会降低。关键词:膜分离纳滤反渗透浓缩电镀废水1.概述膜分离过程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

2、借助于外界能量或膜两侧存在的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freelg/L左右,本文拟采用纳滤(NF)+反渗透(RO)的组合工艺对该废水进行浓缩,使浓缩液的铜离子浓度达到镀液的回用要求。2.实验部分2.1实验设备实验所用膜分离设备为自制设备,设备简图如图1所示1:50L不锈钢料液桶2:进水球阀3:柱塞泵头(美国CAT泵头)4:电机(美国ABB电机)5:压力表(0~4MPa)6:2540不锈钢膜壳7:浓水出口针阀调节此针阀可以调节系统的运行压力8:玻璃转子流量计(0~10GPM

3、)9:变频器调节变频器可以调节电机转速,从而调节进水压力和流量10:排空球阀11:循环冷却水出入口图1实验装置简图2.2实验用膜纳滤膜GE公司DK4040F型抗污染纳滤膜反渗透膜GE公司SE4040F型抗污染反渗透膜2.3实验料液实验料液参照苏州某台湾电路板(PCB)生产商提供的料液组分自行配制。料液配方为Cu2+:甲醛:次亚磷酸钠=1:2:4(摩尔比)。料液主要参数如下:Cu离子浓度:109.8mg/LCOD:356.7mg/LpH:5.41配置料液所用的为RO产水,电导率小于3us/cm。2.4分析方法铜离子

4、的测定采用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钠分光光度法。CODCr的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法,按GB119141989进行。3.实验结果与分析本文考察了压力、温度、pH值和运行时间对膜分离效果的影响。3.1一级纳滤分离过程3.1.1运行压力(ΔP)对纳滤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压力实验采用全回流方式,即浓水和产水全部回到料液桶,并打开循环冷却水,保证料液的浓度和温度恒定。在恒定的电机频率下,调节浓水针阀,可以使系统在不同的压力状态下运行。运行压力(ΔP)对纳滤分离性能的影响曲线如图2、3、4所示。图2膜通量(J方程:膜的真实截流率(2)式中

5、。可知,随着运行压力(ΔP)增大,膜的透过量(J比值减小,同时由于k减小(k值正比于Jg/L)浓缩液(mg/L)截留率膜通量(L/min)Cu离子CODCu离子CODCu离子COD初始1.47153.2109.8356.798.66%57.05%1.732倍4.36192.7217.1656.397.99%70.64%1.614倍8.74274.7427.7103797.96%73.52%1.466倍16.89336.2661.14178097.45%81.11%1.408倍29.52418.2873.85232

6、996.62%82.04%1.2810倍37.20487.91007.8254296.31%80.81%1.18由表1可知,在初始状态时,料液Cu离子浓度为109.8mg/L,渗透液浓度为1.47mg/L,可以达标排放;料液浓缩10倍后,其浓度达到1007.8mg/L,透过液浓度为37.2mg/L。在初始状态时,料液COD值为356.7mg/L,渗透液浓度为153.2mg/L;浓缩10倍后,浓缩液COD为2542mg/L,渗透液浓度为487.9mg/L。3.2二级反渗透分离过程3.2.1运行压力(ΔP)对反渗透膜

7、分离性能的影响压力实验采用全回流方式,即浓水和产水全部回到料液桶,并打开循环冷却水,保证料液的浓度和温度恒定。在恒定的电机频率下,调节浓水针阀,可以使系统在不同的压力状态下运行。运行压力(ΔP)对纳滤分离性能的影响曲线如图8、9、10所示。图8膜通量(J方程能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有一个问题:Cu离子的截留率(R1)和COD的截留率(R2)变化曲线不同,COD曲线没有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反渗透膜对COD分子和Cu离子的截留能力有所差异。当运行压力(ΔP)大于3.0MPa时,膜对Cu离子的截留能力已经下降了很多,而

8、对COD分子的截留能力下降不大。但可以发现,COD曲线随着压力的增加,已逐渐趋于平缓,这说明膜对COD的截留能力也在下降。压力实验表明:SE抗污染反渗透膜的最佳运行压力为3.0MPa。3.2.2浓缩倍数(n)对反渗透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反渗透实验采用3.0MPa的压力运行。反渗透浓缩实验料液为纳滤过程浓缩10倍的浓缩液,体积50L。反渗透浓缩试验采用浓水回流方式,即浓水回流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