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306037
大小:5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1
《现实社会“必然不存在剥削”吗?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现实社会“必然不存在剥削”吗?论文..内容提要:私营企业是否存在剥削现象,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非”就可以回答了的问题。回答现实社会是否存在剥削,需要首先界定“剥削”范畴的内含或定义;需要考虑到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的发挥状况或社会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状况等。那种以“现实社会中的经济关系必然是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为依据,进而认为现实中必然不存在剥削的观点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而且,学者们在对他人进行学术批评过程中,不能偷换他人文中的概念,不能歪曲他人的原意。关键词:私营企业剥削理论研究学术批评学术规范笔者发表于《中国经济问题
2、》2004年第2期的“质疑正常剥削和合法剥削论——对私营经济剥削问题的理性思考”一文发表后,得到了关柏春先生的热切响应。一方面..,他认为笔者“关于剥削问题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对卫兴华教授等学者观点的批评也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笔者“关于剥削问题的观点还不够清晰透彻,有的地方甚至存在自相矛盾的问题”(见《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第5期关柏春“关于‘剥削问题的理性思考’的几点思考”一文),故对笔者的若干观点提出了学术批评。笔者认真地拜读了关先生的大作,并对照我的原文再次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和推敲,发现关先生对我的批评是
3、没有道理的。具体回应如下,希望能和关先生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一、关于“可能存在”、“不必然存在”和“必然不存在”等提法的含义问题关先生首先针对笔者所主张的“树立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营经济中确有可能存在(黑体为引者所加,下同。)着剥削,但是私营经济却不必然存在剥削,政府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和治理剥削’的新思想、新观念”提出了质疑。他说:“其问题在于,如果可能存在剥削又怎么能说明必然不存在剥削呢?或者说,如果私营经济不必然存在剥削,它怎么又会可能存在剥削呢?如果政府有办法能够解决剥削问题现实中又怎么可能存在剥削问题呢?他‘可能会这
4、样,但是又必然不这样’这种表达方式本身自相矛盾,造成逻辑混乱。”笔者认为,关先生的上述表述中一方面没有区分“可能存在”、“不必然存在”和“必然不存在”等提法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另一方面,特别不妥当的是,他还将笔者所说的“不必然存在”的提法偷换成“必然不存在”的提法,从而严重歪曲了笔者的本意。进而将笔者原本表述得比较严谨和清晰的观点阐述得令人糊里糊涂,如在云里雾中一般,不知所云。请关先生注意,我在文章中说的是“私营经济中不必然存在剥削”,我根本没有说过“私营经济中必然不存在剥削”。我们怎么能混淆“不必然存在”和“必然不存在”这
5、两种意思完全不同的提法?!笔者所谓的“不必然存在剥削”一说的含义是指,现实生活中的私营企业“既有可能存在着剥削,但也有可能不存在剥削”。①或者说,不同的私营企业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私营企业可能对雇用工人实施了剥削;但有的私营企业则没有对雇用工人实施剥削;进一步地说,我还认为,即使是同一个私营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环境下,情况也不完全是一样的,有的企业在昨天可能对工人实施了剥削或剥削程度较重(比如说,在企业的创业初期或者在政府对企业管理不严格时即可能如此);但是,今天则可能放弃了对工人的剥削或者剥削工人的程
6、度减轻了(比如说,私营企业在实施了规范化的科学管理和依法管理后,或者政府对企业加强了监控后便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而且读者们不难发现,“私营经济不必然存在剥削”是笔者对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发展现状的一种基本认识和判断,这种认识和判断是我们得出“既要鼓励私营企业发展;同时又要加强对其引导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和理论基础。但是,关先生所谓的“必然不存在剥削”一说的含义是什么呢?显而易见,如果我们认为“私营经济中必然不存在剥削”,那么只能得出一种判断或认识:私营经济中根本不可能存在剥削现象。(实际上,“私营企业必然不存在剥削”是关先生的
7、基本立论前提,笔者认为这种判断过于极端或绝对。如果私营企业中必然不存在剥削,我们还有必要提出引导和管理私营企业吗?下文将对此进一步展开分析。)必须指出,关先生将原本不属于笔者的说法强加给笔者的做法是欠严谨的治学方法。笔者非常赞成理论研究中对他人的观点展开严谨的、有根有据的学术争鸣或学术批判;而且笔者也始终认为,我国目前理论研究中非常缺乏学术上的怀疑和批判精神,高等教育中教师对学生也非常缺乏学术质疑精神及质疑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正如“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牛津大学第一副校长麦克米伦教授所说:“中国学生与英国学生的最大不同点在
8、于,英国学生具有质疑精神,勇于挑战他人观点。而中国留学生虽然聪明,并且学习很努力,但是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上,由于中英两种教育文化的差异,中国学生普遍易于接受知识;而缺乏质疑精神。”笔者也一直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长期以来有着太多的政治批判和人身攻击,而少有学术上的交锋和学术批判;中国人崇上、崇书、崇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