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304841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1
《如何预防儿童耳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预防儿童耳聋 儿童听力障碍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且其发病表现越来越不典型,更为隐秘,症状表现变化多端。这样就需要父母以及医护人员细致观察及时准确的抓住病症特点,早发现早治疗,降低致聋的比率。另外,耳聋病因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聋儿康复效果,但受到小儿言语、交流障碍等影响,多数小儿耳聋的病因追踪十分困难。所以本文希望能够提醒、帮助家长了解致病的主要因素,帮助您更好地把握病史,给宝宝一个幸福的人生开端。 孕育不同时期的危险因素 一、出生前期 又称胎儿期,这一时期,特别是胎儿生长的前12周,是听觉器官发育的关键期,对外界的不良刺激特别敏感,许多先天性耳聋,就产生于这一
2、时期,致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 据有关资料统计,遗传性聋占耳聋总数的50.0%以上,其数量相当惊人。由于遗传方式比较复杂,遗传性聋的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父母听力正常,子女出现耳聋,这一点应引起充分注意。另外在近亲婚配者的后代中,隐性遗传的遗传性聋的比例较高。在追踪家族史时,应注意把父系家族成员和母系家族成员分开,单独了解,因为有些家长害怕承担责任,不愿意提供真正的遗传史,这会影响病史的准确性。 2、感染性因素 母亲在怀孕期间,感染某些病原微生物,如风疹病毒、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流感杆菌、梅毒螺旋体等均可导致胎儿听觉器
3、官的发育异常,其中侵袭力最强的是风疹病毒。在妊娠的前3个月内,母体感染了风疹,新生儿出现感染性聋的机率可达60.0%。在追踪妊娠史时,要注意仔细分析提供的资料,不能把普通感冒当成流感,也不能把荨麻疹当作风疹,最好能查看当时的医疗档案,以免干扰正确的诊断结果。根据彭大夫耳病门诊的几万例积累病历分析,此种因素引起的下一代耳病很多。 3、医源性因素 孕妇使用了某些药物或接受了某些医学检查可引起胎儿的听觉器官的损伤。因为有些药物可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大家最熟悉的是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水杨酸制剂、奎宁、抗肿瘤药物等进入了胎儿体内,都可能导致耳聋。此外长
4、期使用保胎中药也会引起胎儿听觉器官的损伤,放射线和同位素可致胎儿发育障碍。 4、孕妇健康因素 除上述原因外,在妊娠期间如果罹患有糖尿病、慢性肾炎、高血压、贫血、甲状腺功能低下、一氧化碳中毒、乙醇中毒以及有重大精神创伤、严重营养不良等也可能造成胎儿听力障碍。 二、出生期 胎儿脱离母体的保护,生活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有许多因素也可致聋。 1、缺氧 因为发生学上的原因,人的内耳毛细胞对氧的依赖性极大,在供氧不足时,首先累及的往往是听觉器官,所以在记录病史时,应仔细追问患儿出生前后的细节,如产程长短,是否用过催产药物,羊水中有无胎粪,生后有无脐带绕颈、面部及皮肤有无因
5、缺氧造成的青紫,多长时间会哭叫等,对于判断新生儿是否缺氧有很大帮助。 2、产伤 患儿出生时不顺利,被迫使用了引产器械,如胎头吸引器,产钳或手法引产过于粗暴也可损伤听觉器官及听觉中枢,导致耳聋。 3、早产及低体重 早产对听力的影响,不仅仅是器官发育不够完善,更重要的是早产儿对环境适应能力差,易发生疾病。另外,无论是否早产,只要出生时,体重不足2500克,往往也可能伴有听力的障碍。因此应把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列为“耳聋高危新生儿”范畴,定期对他们进行听力检查。 4、高胆红素血症 正常新生儿有的在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黄疸,到10~14天消退,如果出现过早或消退过晚则称为
6、病理性黄疸,严重时会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由于血液中胆红素增高,未与白蛋白结合的游离胆红素也随之增多,后者可透过血脑屏障,引起脑细胞损伤,从而导致听觉障碍。 三、出生后期 这一时期造成耳聋的原因更多,情况也更复杂,并且由于发病时间和就诊时间间隔较长,家长对患儿耳聋初期的记忆已不十分清楚,因此在采集病史时要适当地提醒他们从那些方面去考虑。 1、遗传因素 有人认为遗传性聋都是先天性聋,在出生时就有听力缺陷,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有些遗传性聋是在生后很长时间才表现出耳聋的特征的。例如家族性进行性感觉神经性聋,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出生后听力正常,到了4-10岁
7、左右才表现出耳聋的特征,且不断加重。 2、感染性因素 指的是因感染了病原微生物而致的耳聋。常见的致聋疾病有流脑、化脑、结脑、猩红热、白喉、伤寒、风疹、麻疹、带状疱疹、腮腺炎、流感、疟疾、梅毒等。尽管由于病原微生物不同,发病机理不尽相同,但均可导致感觉神经性耳聋,后果十分严重。在语言发育期,由一般细菌所致的化脓性中耳炎,久治不愈的或遗留下鼓膜穿孔的遗迹性中耳炎,也可导致语言发育迟缓乃至语言发育障碍。 3、药物中毒性聋 目前,由于我国尚未制定禁止和限制使用耳毒性药物的法规,这类药物的使用十分普遍和随意,特别是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