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

陈氏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

ID:11302320

大小:38.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11

陈氏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_第1页
陈氏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_第2页
陈氏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_第3页
陈氏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_第4页
陈氏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陈氏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陈氏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2012-02-1014:50:00李拴成 太极拳的气  一谈到太极拳,都会谈到“内气”。“内气”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总其所述,在武术及养生方面涉及到的“气”只有两种:一种是呼吸系统吐纳的“空气”,另一种是祖国医学谈及的运行于人体内部的“营气”与“卫气”。现代人体科学证明,人体内部,除了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外,其余的任何部位都不可能进入空气。那么,在太极拳中谈到的充斥于人体四肢及全身肌肤的“气”,只能是中医及传统气功中论述的“气”。这种气,其实是人们在慢动作中,运用大脑意识(又叫意念

2、)调节全身及四肢运动所产生的一种流动感,是在大脑支配下人体经络及神经有规律传导时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上面所说的“内气”。当然,这种“内气”在锻炼时,要与呼吸的“气”相配合。更确切地说,太极拳的“内气”其实就是在大脑意识调节下,身体和四肢配合呼吸缓慢运动时所产生的一种“气感”。  “内气”的表现  一、双手十指发麻、发胀、发红  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由于长时间的有规律运动,长时间的放松及经络、神经有规律传导,会在人体肌肤中形成一个循环的传导路线。当这个路线遍及全身的时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气路”。此时人体在普通运动

3、中肌肉所产生的硬劲、僵劲,就会被消化。这种经络与神经在全身的传导,会明显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会使传导路线中的毛细血管打开。特别是在“气”达四梢的时候,人体末端的毛细血管开放,十指乃至手掌就会发麻、发胀、发红。  二、小腹沉实  由于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内脏下沉,使小腹沉实。  三、呼吸缓慢并加深加长  由于长时间气沉丹田,胸膈下降,使肺活量增加,致使呼吸加深加长,特别是在定式时,呼气缓慢且深长。  四、产生腹鸣  由于呼吸配合动作的开合而鼓荡,使腹腔运动加大,尽而促进肠的蠕动,产生肠鸣

4、。  五、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由于舌顶上腭,缓慢调息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会使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六、腰眼发热  由于腰脊旋转,命门穴受到刺激,使两肾血液循环加快,进而两腰眼发热,即拳论中提到的:“两肾如滚汤。”  七、流动感  由于长时间的意念导引,会使身体有一种沉实的感觉。由于动作节节贯穿的运行,使意念所到之处,在胸腹以及四肢有随动作而发胀并节节传递的流动感觉。  练拳者出现以上现象,说明已经产生了内气,并且内气已开始在体内运转;反之,如果虽经长期锻炼却没有以上感觉,说明内气没有打通,就要及时调整锻炼方法。 

5、 获得气感的十二项要领  拳歌: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腰胯放松。  气贴脊背,节节贯穿: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运劲平稳,定式深沉;阴阳开合,虚实分明。  几百年来,太极拳的先哲及大师们对太极拳的各种练习方法及要领有太多的论述,十分精辟,十分宝贵。但是,根据本人几十年太极拳的研练体会,以上十二个原则,则是练拳入门必须遵守的。也就是说,如果不遵守以上练拳原则,就不会产生气感,没有产生气感就不会入门。如果没有以上的原则和体会,不论练拳时间多长,动作多么舒展,拳路多么华丽,也仅是太极操而已,就失去了太极拳在养生

6、及技击方面的特点及威力。  虚灵顶劲:头项竖直,百会穴虚虚领起,舌顶上腭,下颌里收,嘴唇轻闭。有领起全身和竖直定位的感觉。  气沉丹田:全身放松,脊椎竖直,胯弯向后弯曲与竖直的脊椎成90°。在虚灵顶劲的前提下,从颈到肩到脊椎节节松开下沉,胸膈下降,使内脏自然下垂,胸空腹实,小腹松沉。  沉肩坠肘:在顶劲领起的同时,双肩放松,自然下沉。双肩下沉,才会使双肋下沉,即“束肋”。只有“束肋”才会使心气下降,气沉丹田。同时在拳路运行中,肩关节只起内劲的传递作用,绝对要避免架肩耸肩。架肩耸肩会使内气传导中断,形成突出的“点”,在

7、技击中极易被对方捉住。练拳中,肩关节和腕关节全部放松,双肘就会自然下垂。坠肘不但利于内气下沉传导,更重要的是,在技击中不会亮出双肋而易于防御,同时坠肘是“按”劲发力的必要动作。  腰胯放松:首先是胯弯要放松,只有胯弯放松并向后微屈,才能使小腹下垂,才能真正地气沉丹田。同时,项劲领起,胯弯放松,丹田气下沉,腰部就会自然松开。全身才会如拳经所云的“对拔拉长”,才会有所谓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只有腰脊完全放松,才会有以腰为轴的螺旋缠丝。拳经还说“有不得机不得势之处,于腰胯求之”,也就是说,只要腰胯没有放松,不论拳路与推

8、手,就会既不得机又不得势,可见,腰胯放松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气贴脊背:练太极拳的人,大都十分注重“气沉丹田”,岂不知太极拳谱强调“腰是第一主宰”,而“气沉丹田”则是第一辅助。“气贴脊背”是练好太极拳极为重要的原则。太极拳《十三势歌》中提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武禹襄云,“牵动来往气贴脊”“力由脊发”“敛入脊骨”“心为令、气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