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261768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1
《教育之爱,教育之真,教育之美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育之爱,教育之真,教育之美论文【摘要】本文依据教育元理论的逻辑形式和研究方法,将教育元理论的三个主要方面总结为教育元理论中的三元素即教育之爱、教育之真及教育之美,并将其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目【摘要】本文依据教育元理论的逻辑形式和研究方法,将教育元理论的三个主要方面总结为教育元理论中的三元素即教育之爱、教育之真及教育之美,并将其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目前大学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教学矛盾、师生交际问题进行较深刻的剖析,并提出了处方性研究方案,旨在建立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具有和谐之美的大学教学环境。【关键词】元理论教育元理论教
2、育之爱教育之真教育之美一、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1.元理论含义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元教育理论”(Meta-theoryofeducation)一词正式出现是20世纪70年代初。“元教育理论”、“元教育学”、“元教理学(Meta-educoeogy)”概念最早是由德国教育家尔夫冈布雷津卡(eta),意即“位于……之后”、“超越”,它与某一学科的名称相连所构成的名词,意味着更好记的逻辑形式。这种新的更高一级的逻辑形式,讲义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原来学科的性质、结构及其他种种表现。也就是说,元研究就是对原有学科所作的逻辑——语言层面的分析,它不宜对原有学科现象领域即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3、而是对原有学科的陈述体系进行形式分析,对某类研究活动存在的问题(元问题)进行的研究。2.教育学元理论(元教育学)教育学元研究的结果是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系统化的教育学元理论就形成了元教育学,她是对教育学进行元研究的学科,是以教育学及其研究状态为研究对象和研究框架的元理论。它从逻辑和方法论的角度审视教育学理论,对概念和范畴进行严格的规定并力求取得一定的表述,为教育学的反思提供了理性的武器,为检验与整合教育知识提供了标准、规范与规则,促使教育学的完善。而且,对于教育研究来说,元教育学有助于为其提供一种元教育观,即给研究者提供一个适合的视界,进而调整安久的方向与思路,提高研究的
4、质量。3.大学教学中出现的一般问题许多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往往由于自控力较差而学业成绩下滑;课程设置缺乏自由度,条条框框较多,很难形成以求知与满足兴趣为先导的学习风气;大学教育很大程度上还是应试教育,考试作弊,作业的现象屡见不鲜,长此以往易形成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惯,不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大学里师生关系淡漠,高校教师责任心普遍较差,除了教学任务外还肩负一定量的科研任务,缺少与学生沟通的时间与精力等。二、教育元理论三元素在教育实践中的处方性研究教育元理论是:“相对于教育理论并不是更高一级的知识形式,它本身只是参照而不是判定
5、某一理论存在合理性与有效性的‘元’知识。”因此,本人依据对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解之上,给出了以下三个参照物,并将其作为教育元理论中的三个基本元素:1.教育之爱从古至今的大教育家们的传世箴言中都闪耀着教育之爱的光芒,如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德国精神科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诺尔指出,“教育的基础是成熟之人与成长中之人之间的情感型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为了儿童的自身的目的,即走向他的生活和形式。”对于诺尔来说,这种以爱、信任和尊重为特征的教育关系,是教育工作的自身基础,因为不是所教,而是这种关系本身才是教育最为深沉
6、的内容和最终的条件。他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秘密就是正确的教育关系,就是把教育者和儿童联系起来的创造性地关系。”而来自经验教育学的代表布雷钦卡的批判指出,“教育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职业关系。”职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不只属于同一生活共同体的关系,而是基于一种契约关系:教育(特别是教学)是为了获得工资。而在批判教育学者看来,精神科学教育学过于重视教育者的意向,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意向,这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控制关系。所以莫伦豪尔指出,教育科学的认识兴趣是对解放的兴趣,也就是“主体从限制其理性以及与理性相关的社会行动的条件中解放出来”。在高等教育中,教育的科学化和
7、教育关系的过度职业化导致了一种建立在对象化基础上的认识论的过度膨胀,导致了教育过多的技术倾向和因果倾向,把对待人的“我——你”关系转变为对待物的“我——它”关系。在高等教育神圣的知识殿堂内,教师要“捧”的是理解的心灵,为此做出任何高度的评价都不为过。在“我——你”关系的建立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地实现最优的教育效果,教师要纠正过多的技术倾向,打破建立在对象化基础上的认识论的因果模式,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要积极评价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欣赏学生个性中的亮点。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