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ID:11218671

大小:1.47 MB

页数:62页

时间:2018-07-10

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_第1页
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_第2页
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_第3页
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_第4页
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_第5页
资源描述:

《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设计内容:(1)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按已知截面弯矩设计值M,计算确定截面尺寸和纵向受力钢筋;(2)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按受剪计算截面的剪力设计值V,计算确定箍筋和弯起钢筋的数量;(3)钢筋布置——为保证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并使钢筋充分发挥作用,根据荷载产生的弯矩图和剪力图确定钢筋的布置;(4)正常使用阶段的裂缝宽度和挠度变形验算;(5)绘制施工图。第一节受弯构件的截面形式和构造矩形T形工形十字形一、截面形式梁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要求M指结构上的作用所产生的内力设计值;Mu是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2、的设计值。矩形板空心板槽形板板二、截面尺寸高跨比h/l0=1/8~1/12矩形截面梁高宽比h/b=2.0~3.5T形截面梁高宽比h/b=2.5~4.0。(b为梁肋)b=120、150、180、200、220、250、300、…(mm),250以上的级差为50mm。h=250、300、350、……、750、800、900、1000、…(mm),800mm以下的级差为50mm,以上的为100mm。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纵向受力钢筋的外表面到截面边缘的垂直距离。保护层厚度的作用:保护纵向钢筋不被锈蚀;发生火灾时延缓钢筋温度上升;保证纵向钢筋与混凝土的较好粘结。保护层

3、厚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及由构件类别和环境条件确定的最小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粗骨料最大粒径的1.25倍。环境类别为一类(室内环境)时,梁的最小保护层厚度是25mm,板为20mm.三、混凝土保护层四、梁内钢筋的直径和净距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不能太细-保证钢筋骨架有较好的刚度,便于施工;不宜太粗-避免受拉区混凝土产生过宽的裂缝。直径取10~28mm之间。h0a净距≥d≥30h0a净距≥d≥30净距≥d≥30净距≥1.5d≥30五、板内钢筋的直径和间距板的纵筋布置要求:a.钢筋直径通常为6~12mm,Ⅰ级钢筋;板厚度较大时,钢筋直径可用14~25mm,Ⅱ级钢筋;b.受力

4、钢筋最大间距板厚h≤200mm时:250mm200mm1500mm:0.2h及400mmc.垂直于受力钢筋的方向应布置分布钢筋。≥70C≥15分布筋h0h0=h-20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百分率d=10~32mm(常用)h0=h-a单排a=c+d/2=25+20/2=35mm双排a=c+d+e/2=25+20+30/2=60mm截面上所有纵向受拉钢筋的合力点到受拉边缘的竖向距离为a,则到受压边缘的距离为h0=h-a,称为截面有效高度。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为第二节受弯构件正截面的试验研究一、梁的试验和应力-应变阶段适筋梁正截面受弯承

5、载力的实验定义:适筋梁-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比较适当的正截面称为适筋截面,具有适筋截面的梁叫适筋梁。FF应变测点位移计MVhabAsh0xnecesCⅡaⅢaⅠⅡⅢM0crM0yM0u0φ0M0y(钢筋开始屈服)混凝土压碎破坏截面曲率(混凝土开裂)梁跨中截面的弯距试验值M0-截面曲率实验值φ0关系第Ⅰ阶段:混凝土开裂前的未裂阶段

6、距增加到Mcr时,受拉边缘的拉应变达到混凝土受弯时极限拉应变(et=e0tu),截面处于即将开裂的临界状态(Ⅰa状态),此时的弯矩值称为开裂弯矩Mcr。受压区应力图形接近三角形,受拉区呈曲线分布。第Ⅰ阶段特点:a.混凝土未开裂;b.受压区应力图形为直线,受拉区前期为直线,后期为曲线;c.弯距-曲率呈直线关系。第Ⅱ阶段:混凝土开裂后至钢筋屈服前的裂缝阶段esⅡ阶段截面应力和应变分布M0cr

7、中和轴比开裂前有较大上移。当弯距继续增大到受拉钢筋应力即将到达屈服强度f0y时,称为第Ⅱ阶段末,Ⅱa。虽然受拉区有许多裂缝,但如果纵向应变的量测标距有足够的长度(跨过几条裂缝),则平均应变沿截面高度的分布近似直线。由于受压区混凝土压应力不断增大,其弹塑性特性表现得越来越显著,受压区应力图形逐渐呈曲线分布。第Ⅱ阶段特点:a.裂缝截面处,受拉区大部分砼退出工作,拉力主要由钢筋承担,单钢筋未屈服;b.受压区砼已有塑性变形,但不充分;;c.弯距-曲率关系为曲线,曲率与挠度增长加快。第Ⅲ阶段:钢筋开始屈服至截面破坏的裂缝阶段>eyⅢ阶段截面应力和应变分布M0y

8、M0uf0yAs钢筋屈服。截面曲率和梁挠度突然增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