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at逻辑削弱题的解题技巧

gmat逻辑削弱题的解题技巧

ID:1120820

大小:365.9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1-07

gmat逻辑削弱题的解题技巧_第1页
gmat逻辑削弱题的解题技巧_第2页
gmat逻辑削弱题的解题技巧_第3页
gmat逻辑削弱题的解题技巧_第4页
资源描述:

《gmat逻辑削弱题的解题技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http://bailiedu.comGMAT逻辑削弱题的解题技巧  削弱(又叫反对题)——被定义为GMAT逻辑试题的一种题型,要求考生从选项中找出一个能够使得题干给出的推理不成立,或者是使得命题中推理过程受到怀疑的题目类型。很多题目都可以当成反驳题来做,本文就给大家介绍下削弱题的解题技巧。  一、削弱题(反驳题):选一选项,反驳文章  (一)标志词:weaken,castdoubt,argue,against,damage,counter,challenge,refute,jeopardize,undermine,rebuttal(缺陷题:)drawback,flaw,critic

2、ism,reasoningerror,weakness,failtodo缺陷题常常是指出推理的逻辑错误,如:由A→B,不能得出B→A  》》点击了解更多GMAT考试逻辑标志词  (二)技巧:1、模糊词一般不选,含some,notall(not+极端词),possible等模糊词的选项;但极端结论可以用模糊词反驳;  2、条件选项一般都错;  3、若结论是ifA,B;whenA,B承认A,削弱B;  4、若结论是PlanGoal,承认Plan,削弱Goal  5、正确选项:与原文论据的话题最接近,作用于相对量;  6、反驳某物会下降:下降不了(错);下降后还会再上升(对)  7、ABC

3、D,先反驳A  一、很多题目都可以当成反驳题来做  1、假设题:对正确选项取非,能够反驳文章http://bailiedu.com  2、评价题:对正确选项回答Yes或No将分别反驳或者支持文章(作用相反)  3、加强题:对正确选项取非并不能反驳文章。(与假设题的区别)  4、归纳题:正确选项不能反驳文章  5、解释题:文章前后自相矛盾,正确选项解释了能够反驳前文的内容  二、反驳的方法  1、反驳现象解释文:还有其他解释——有时是支持题答案,而非假设题答案:香烟税的题  2、反驳“偷龙转凤”的推理错误:龙凤之间存在差异,不能互换  比如:(1)题目:每包香烟税上升8美分后的一年,香

4、烟销量下降了10%。然而,在该税上升之前的一年,香烟销量只下降了1%。因此,香烟销量与香烟税后价格密切相关。  (2)偷换概念:将“香烟税”换成了“香烟税后价格”,则多了一部推理过程:  (3)推理过程:香烟税上升→香烟税后价格上升→香烟销量下降  (4)反驳方法:香烟税上升,税后价格未必上升。  假设题:香烟税上升之后的一年,香烟的税前价格不变或上升或降低但未超过6美分  支持题:否定其他解释——并未发生:人们赚的少了,人们意识到吸烟有害健康了,  这是现象解释文,支持的方法是否定其他解释,为什么这不能作为假设呢?  因为,即使存在其他解释,也不能说结论错误。有可能只是考虑不周,有

5、两种原因并存,销量既与香烟税后价格有关,又与人们的收入或者健康意识有关。仍然不能否定结论的正确性。  而假设是彻底推翻了结论,销量压根就跟税后价格无关,因为税后价格不变或者下降了。  3、反驳调查结果不能说明结论:指出样本存在的问题——样本比较特殊,不具有普遍性。http://bailiedu.com  比如:(1)调查要证明的结论:使用电脑会减少看电视的时间  (2)选取的样本:使用电脑的人  (3)样本存在的问题:会买电脑的人就是看电视时间少的人  4、反驳二者比较的推理结论:二者不存在所谓的区别(现象解释文,唯一区别在结论,可推翻)或二者存在区别,但不唯一(现象结论文,唯一区别

6、=现象在论据,不可推翻)  比如:(1)推理过程:因为:A、B都有C,但A的C低。A和B的唯一区别是A会做D  所以:是D导致C低  (2)反驳方法:未讲明B不会做D——如果B也做D,那D就不是二者间的区别  (3)反驳依据:A、B之间有C的区别,要确定造成区别的原因,必须明确A、B之间唯一的区别,如果这个区别是D那么就是D导致C低。所以,必须有一个前提是B不会做D  比如:(1)推理过程:因为:A、B都用于解决C,但是A的功效比B好,A和B的唯一区别是D  所以:是D有利于解决C  (2)反驳方法:A和B还有一个区别是E——则有可能是E有利于解决C  5、反驳两个解释之一:A、B两

7、种解释,用来解释C,反驳A,在违背A解释的情况下,仍然发生了C(控制变量)  比如:(1)现象:40岁之后,科学家不再从事强调创造力的工作。  (2)解释:解释1:40岁,岁数太大了,失去了创造能力  解释2:在一个领域做的时间久了,失去了创造能力。http://bailiedu.com  (3)反驳:反驳解释1:大于40岁的人,仍在从事创造性工作,因为他们入行较晚  反驳解释2:小于40岁的人,很早就入行,仍在从事创造性工作  反驳取缔具有“杀鸡敬猴”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