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徽派建筑展望地域主义建筑在中国一个发展

从徽派建筑展望地域主义建筑在中国一个发展

ID:11206103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0

从徽派建筑展望地域主义建筑在中国一个发展_第1页
从徽派建筑展望地域主义建筑在中国一个发展_第2页
从徽派建筑展望地域主义建筑在中国一个发展_第3页
从徽派建筑展望地域主义建筑在中国一个发展_第4页
从徽派建筑展望地域主义建筑在中国一个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徽派建筑展望地域主义建筑在中国一个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徽派建筑展望地域主义建筑在中国一个发展[摘要]:笔者作为徽州人基于对徽州文化、徽派建筑的热爱与推崇,从全球地域主义建筑理论与发展脉络出发,在总结徽派建筑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地域主义建筑的代表之一如何屹立于世界地域主义建筑之林。[关键词]:地域主义建筑;中国徽州;徽派建筑1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与建筑在1990年代,全球化问题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共同研究的热点,全球化一般首先指经济的全球化,广义的全球化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无疑,伴随着全球化,科技文明的进步、信息交流的便捷、资本全球性的流动等,推动了世界各种文化间的交流,它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

2、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交通的发达,信息传媒的进步,地域差异在缩短,“文化趋同”现象在继续发展,特别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地区,如我国的上海、广州等地,甚至包括北京。5反映在城市与建筑领域,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迅速展开,全球化对城市原有文化环境的破坏、城市特色风貌的逐渐丧失、“千篇一律的城市”、“千城一面”等种种现象是不能不重视的,这些“表面上似乎是全球文化的强大,实际上是世界文化的危机的显现,即说明在全球化过程中,推进文化进步的同时,也带来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吴良镛,1998)。由此可见,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与建筑面临着“全球性”与“地域性”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出

3、现与解决途径的探索也直接导致了“地域主义”理论的兴起与发展。2地域主义建筑理论1)地域主义建筑理论的缘起这要从近代建筑史谈起,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反对过分装饰、反对僵化的传统,提倡重视建筑的功能性与工业化的结合等等,这在讲求效率的现代社会无疑是伟大的进步,但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了它自身的局限性,僵化、教条、反传统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地域主义理论的提出正是对现代主义的挑战,是建立在对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和普世主义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另辟拯救现代建筑的途径,寻找地方文化应对普世文明的策略。在现代主义与地域主义两者各自又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之后,批判的地域主义被提出来。2)地域主义

4、建筑理论相关的理论家1930-1940omfordianRegionalism:首先应该提到的是美国城市建筑理论大家Lewis5Mumford,早在1930年代,当时正是“国际式”开始流行的时代,Mumford就明确提出反对的意见,他拒绝沙文主义,认为地域的特殊性应建立在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基础上。可惜在“国际式”、“国际风格”、“现代主义”的强势推进下,Mumford的地域主义思想在1940-1950年代中销声匿迹了。1970-1980riticalRegionalism: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AlexanderTzonis&LianeLefaivre夫妇和Kenn

5、ethFrampton以及AlanColquhoun,他们对于地域主义的研究是以“批判的地域主义”-CriticalRegionalism出现,较年轻的还有KeithL.Eggener。AlexanderTzonis和LianeLefaivre夫妇在1981年首先提出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概念。1983年KennethFrampton在他的《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和《批判的地域主义面面观》一文,以及在1985年版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正式将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一种明确和清晰的建筑思维来讨论。当然,Frampton并没有发明批判的地域主义,他仅仅是识别和辨认出这种

6、已经存在相当时间的建筑世界观和建筑学派。3中国地域主义建筑发展概况对“中国式”建筑的自觉意识与特征认识应该是从1840鸦片战争开始的,因为在这之前,中国传统建筑并没有发生结构性的转变。5“20世纪初,当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各个近代城市的大量建造活动迅速将西方的建筑技术与艺术形式带到中国的土地上后,大屋顶的中国传统建筑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对外来者的政治与文化的抗争之中。1929年,在国民党的《首都计划》中,“中国固有之形式”作为一种官方倡导的新建筑形式被正式推出,大屋顶、有立柱的屋身与坚实的基座是构成“固有形式”的基本元素”(卢永毅,2008)。在上世纪5O年代的新中国,“文化

7、身份的认同更紧密地联结着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民族主义形式’加上‘社会主义内容’才构成完整与正确的建筑形式表达”(卢永毅,2008)。这一时期,我国现代建筑的先驱者们就为中国未来的建筑设立了“中而新”的目标。5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转而提倡反浪费,开始批判“大屋顶”,而此时的前苏联在政治、社会、文化与技术的一切方面都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之楷模,于是,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艺术又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内容与民族形式”的样板。改革开放以来,,又有过几次关于城市建筑面貌的讨论。有所谓“老的千篇一律”,指改革前留下来的“火柴盒式”建筑,既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