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205614
大小:3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0
《转型商业地产空间有多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转型商业地产空间有多大 自2011年4月发酵的限购令,与此前数轮宏调不同,真正触动了地产企业已然驾轻就熟的住宅开发模式,住宅单极火热的状况,转向商业与住宅均衡发展。 对于商业地产,现在正像1998年之际,几乎本土地产商都处于同一起跑线,先行者如凤毛麟角,对成熟的经验与人才处于饥渴状态。在以住宅开发为主要开发方式的当下,商业地产的发展空间有多大?转型的代价是怎样的?经济观察报与新浪商业地产频道邀请奥特莱斯(中国)商业运营管理公司董事长万文英、上海证大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吴洋、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奥特莱斯(中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王鸿丽共同探讨商业地产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 转商业先转
2、思想 万文英:用地产的思想去运作商业地产肯定失败,因为它是不同的:首先,地产出来的产品是商品,它是一种交易,你不卖你租,仍然是这样的。但是商业地产关键不在商品,在于服务,去做好经营的下家。 我想租一个地方搞餐饮,我首先要想到下水、上水在哪儿,抽风在哪儿,厨房的操作间要有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够更快地做饭,开发商得帮我做到,如果做不到,谁能去呢?消费者也是一样,走了二里地才找到厕所,他下次就不来了。 第二,地产是分散投入集中产出,商业地产是集中投入分散产出。盖住宅,滚动开发,可以分期投入,盖完了一次性找销售代理把钱拿回来。但是商业地产是集中投入,哪点钱花不到都开不了业,产出是一块钱一块钱地从老
3、百姓兜里掏,伺候不好就不来了。 资金 王永平:中国发展商业地产的外部环境不理想,这里面有两大问题:一个是城市的商业规划不科学,第二个是金融环境很差。我们只有信贷,以信贷调控为主的这次宏调使商业地产同样遇到很大的问题,做商业地产,不能以开发公司来拿,这个管得很严,他说你把这个资产转移成某个投资公司,或者商业零售公司旗下就好贷了,所以我们都是信贷,如果是基金,监控就不要这么严,因为大量是民间资本。 这种银行信贷跟市场的联系不像基金那么敏感,基金是天天盯着,每一个环节都盯死,这么多投资人要回报,会迫使开发商要做好,这个基金出来的意义非常大,一个是给开发商前期的持有性物业提供一个融资的多元化的
4、渠道,另外迫使商业地产往运营方向来转变,通过运营来真正提升自己的价值。 去年8月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理论上测算一年4500亿资金可以投到不动产,保险投资人说暂行规定讲的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是备案制,保监会变相变成审批制,现在据说正在备案当中的只有一家保险公司。所以原来有很多期望,觉得保险资产能够盘活,现在也没有太大的动静。保险公司买办公楼也是有额度的,市场金融看起来没有预期的那么快。 人才 王永平:最牛的一家猎头跟我讲,国内最有名的商业地产团队,除了一把手之外都是他们配的,他从各个公司挖一堆配齐了,都到这个程度了。现在商业地产人才的价格已经开始有点离谱了,据说最新的经理人已经叫到超过
5、400万年薪了。人才的重视,不光是年薪,更重要的是老板的理念能够跟得上,能听进专业经理人意见。现在老板舍得给工资,还要有要求,完成多少销售才给你,考核你一年两年不好,马上就走人,也不考虑商业地产培育的规律。 商业地产板块的话语权不大,住宅很容易创造价值,来快钱,商业弄半天就是花钱,也见不到效益,还要培育,话语权就弱了。万达讲,很多公司从万达挖人,干不长,原因不是这些人没有能力,而是那边老板不是专门做商业地产的,非商业地产的话语权大,最后商业地产就变成孤家寡人,干不下去。 吴洋: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决策层的整体观念是什么,做房地产开发,投入的现金流越少越好,净利润又要求很高,这几项约束条
6、件下短期开发,快速滚动,做商业地产没法做。 从专业度来讲,老板要有清晰的理念,他不是技术专家,但是商业地产系统性的东西他要非常清晰,能让总监一级的有两三个人把整个团队组织起来,下面的招商经理,再往下的招商人员,公司有一个有效的培训机制把他们组织起来就可以了。外面管招商、策划的公司很多,你可以把他们整合在一起,不是什么事情都自己干。 定位 万文英:一位地产商跟我说政府给我这个地让我做商业地产,您说我做什么好?我说我回答不了你,我不知道你那儿人口有多少,不知道人口的结构,不知道城市的状况,不知道它的发展是怎样,我怎么说做什么好? 王永平:有的开发商愿意花钱做广告却舍不得花钱做市场研究,研
7、究报告选便宜的,你们50万,太贵了,有一家10万的就让他们做,10万也是抄的,发问卷,找亲戚朋友调查完了迎合他的需求。上海有个项目在商业不发达、经济也很不发达的地方,但是做得很成功,前期市场研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问他们怎么做的,他们说让调查公司去抽样,把各个年龄段、职业的都找来做访谈,问购物习惯、消费习惯、生活水平、偏好。人家不愿意回答,你怎么问?他说很简单,上海人就是讲实惠,他本来要去丈母娘家,至少花2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