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糖尿病足病因研究及护理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糖尿病足病因研究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护理措施。方法总结50例糖尿病足患者的病因及护理对策。结果通过对糖尿病临床观察及护理,提高了治愈率。结论全面的足部观察、完善的足部护理、充分的心理辅导、合理的饮食调配,能有效减少糖尿病足的致残率。【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病因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或因缺血而失去活动能力,合并感染而导致足部疾患[1]。糖尿病患者发生足部坏死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7倍,且因糖尿病引起的足部坏死截肢的患者约占总截肢患者的66%,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因此医护人员
2、应该重视对于糖尿病足的护理。本文对自2005年4月至2008年4月我院收入院的糖尿病足患者50例的病因和护理加以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0例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19例,女31例,年龄33岁~89岁,平均年龄61岁,糖尿病病史3~41年,平均病史21年,血糖控制均不理想,入院时空腹血糖9.1~31.15mmol/L,平均空腹血糖(16.5±2.1)mmol/L。合并高血压病23例、糖尿病肾病17例、冠心病5例,视网膜病变11例、脑梗死6例。50例病例均按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2]。并
3、按糖尿病足Wagner分级[3]:0级(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因素的足,目前无溃疡)0例、Ⅰ级(皮肤浅表溃疡,临床上无感染)7例、Ⅱ级(较深溃疡,常合并软组织炎,无脓肿或骨的感染)16例、Ⅲ级(深度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21例、Ⅳ趾、足跟或前足背局限性坏疽)级3例,Ⅴ级(全足坏疽)3例。其中湿性坏疽24例,混合性坏疽9例。1.2糖尿病足的诱因分析对入院的50患者入院前及入院后足部情况分析,发现50例糖尿病足患者主要诱因分为:误伤及感染29例、脚癣17例、毛囊炎2例、其他2例。有此可见,糖尿病患者应该加强足部的保健,
4、防止足部以外受伤及感染,积极治疗脚癣,避免进一步发展成为糖尿病足。2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糖尿病足患者通常以肢体缺血引起点状皮肤坏疽开始,由于外伤和感染而加重。严重时可出现大片坏死。患肢疼痛和麻痹也是其主要表现之一,更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吴无痛觉现象,就是就轻度的创伤和感染变现为无感觉,这样更容易引起无意识的伤害。另一重要的临床表现称之为去交感神经现象,又称自复交感神经切除术。表现为患足红、肿、热、痛,喜凉怕热。53护理3.1足部护理3.1.1足部清洁及创面的护理首先患者应该尽量的卧床休息,以减轻体重对足部的负荷。其次应保
5、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洗脚,水温以35~45℃为宜。有皮肤瘙痒者,应只水中加入少许甘油或薄荷。如皮疹伴少量渗液用3%硼酸湿敷。渗出多可用0.5%碘伏消毒创面,再喷上云南白药,用无菌纱布包扎。糖尿病性水疱病是诱发肢端坏疽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对其引起重视,如有水疱或足癣者可用1∶5000高锰酸钾泡脚,每天3次。对较大的水疱应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疱内渗液,外敷浸有0.5%碘伏无菌纱布,防止破溃。对小水疱一般不需要抽液,给予消毒无菌包扎即可。如溃烂较深伴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并有坏死组织者,换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用碘伏消毒
6、皮肤及创面,再用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剪除坏死组织。清创后采用红外线照射30min,再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换药及外湿敷,并配合全身用药。3.1.2足部观察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在每天洗脚后应仔细检查双足。观察足部皮肤的颜色及有无异常感觉,有无红肿、水泡、小伤口,皮肤有无破裂;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情况。3.1.3加强防护,避免皮肤损害5①选择合适的鞋、袜:告知患者选择穿柔软、棉质、宽松的袜子,袜口不要太紧,每日应换洗,以防足细菌感染。鞋子选择软皮革或运动鞋,鞋号要合适,鞋子要方头,不宜过宽或过窄,鞋面应柔软透气
7、。不可赤足行走或光脚穿鞋。②正确修剪趾甲:护理人员应该告知患者不要自行用刀削鸡眼和胼胝,以免造成皮肤损伤。剪趾甲时应注意平整地修剪,不要剪得太短,以免发生嵌甲损伤甲沟而造成皮肤感染,指甲也不要留得过长,避免自我刮伤。③冬天注意足部保暖:冬天气温降低,足部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引起溃烂,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冬天的足部保暖问题,避免双足暴露在过冷处。但切记不要用电热毯、热水袋或直接烤火取暖,以免足部被烫伤。同时还应防止足部干裂,每次洗脚后可用润肤霜涂抹足部,汗脚可涂擦滑石粉。3.2心理护理因糖尿病足的恢复较慢,患者心理压力
8、较大,易产生焦虑情绪。因此护士人员应该细致耐心的为患者讲解相关方面的知识,多多鼓励患者,以消除患者悲观失望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3.3饮食护理5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最基本,护士应指导患者严格控制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一日三餐合理分配。一般按1/5、2/5、2/5的比例或1/3、1/3、1/3的比例,避免饱餐。食物的成分应该是低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