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韧性的探索研究——以xx大学为例(一)论文

关于心理韧性的探索研究——以xx大学为例(一)论文

ID:11201310

大小:7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0

关于心理韧性的探索研究——以xx大学为例(一)论文_第1页
关于心理韧性的探索研究——以xx大学为例(一)论文_第2页
关于心理韧性的探索研究——以xx大学为例(一)论文_第3页
关于心理韧性的探索研究——以xx大学为例(一)论文_第4页
关于心理韧性的探索研究——以xx大学为例(一)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心理韧性的探索研究——以xx大学为例(一)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心理韧性的探索研究——以XX大学为例(一)论文论文关键词:心理韧性大学生论文摘要:采用心理量表对23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目前大学生在面对生活压力、挫折、创伤、丧失、逆境时的适应能力情况;通过探索心理韧性的结构来寻求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减少恶性事件发生的途径和方法。经过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龄、民族、专业以及城乡之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其在心理韧性上存在着差异;经过进一步探讨发现各种因素对心理韧性产生影响是通过社会化来完成的,大学生对不良应激事件的反应不是单一的心理活动,而是心理韧性各因子反应的组合。Keya,lossofabil

2、itytoadapttoadversityentaltoughnesstoseektoimprovecollegestudentsmentalqualityandtoreduceincidentsofviciouseans.Aftersomeresearchandfoundthatgender,age,ethnic,professional,asentaltoughnessinthattherearedifferences;beenfoundtofurtherexploreavarietyoffactorshaveanimpactonthementaltoughnes

3、sthroughthetopletethesocializationofuniversitystudentsontheadversereactiontostressisnotasingleincidentofpsychologicalactivity,butmentaltoughnessresponsetoabinationoffactors.一、前言八十年代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freelany的伦敦贫民区研究9为代表,发现了积极人格特质、家庭支持系统、社会支持和外在资源等保护因子。90年代后,Resilience的研究重心从保护因子

4、,逐渐转移到了已经遭受危险和创伤的个体怎样从负性事件中迅速恢复10。从“保护因子”到“心理韧性”的变化反映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不再强调防御而将关注点放在了主动应对。2.3心理韧性的理论模型1、系统模型11(Organizationalframeeodel)Madder等提出了一个复杂的人格坚韧性与健康和绩效关系的模型13。坚韧性模型同时包含了攻击和维护健康的各种因素。对于攻击因素,该模型被简洁的描述为急性和慢性的应激源,这个应激源导致个全心理上的紧张和身体上的能量动员,即引发个体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当急性的或慢性的应激持续增加,机体的疲劳感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过长

5、,就会耗尽了个体的应对资源,个体健康的崩溃就成为可能。健康维护因素构成一个崩溃防御系统,其中一个重要的缓冲因素就是个体的健康习惯,包括身体锻炼、放松和营养。另一个重要的缓冲因素就是个体的应对。在每一种应激的情景中,积极的应对涉及到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所面临的问题,从一个更深层次上对问题加以理解,再来决定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此外,社会支持也是一个重要的缓冲因素。4、心理韧性的过程模型Richardson认为重大压力之后,个体所达到的状态就是增强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与加剧个体脆弱性的危险性因素之间力量较量的结果14。5、心理韧性的层次模型Hunter和Chandler

6、认为心理韧性本身是具有层次的,并不是纯粹意义的完美状态,具备最低层面心理韧性的个体是通过暴力和侵犯来保护自已,中间层面的个体通过拒绝来防御,高级层面的个体则是通过地积极调动资源来灵活处理的15。2.4国内外心理韧性的相关研究1、国外的研究(1)、Kabana(1979)和Middy(2002)认为坚韧性人格可以缓冲压力对身心健康的不良作用,.freelilylevel),包括父母的鼓励和帮助、亲密的关系、家庭内部的和谐、非责备的态度、物质支持等。(3)社会支持系统(socialenvironment-level),包括社会经济地位、学校经历等。2、国内的研究心理韧性的

7、研究在中国是刚刚起步,但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内容却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逆境观”有着重叠。受辨证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对逆境和不幸持一种乐观和辨证的态度,认为逆境是“天将大任”的考验,祸事则是“焉知非福”。对于重大压力的应对,儒家思想注重依靠自己来解决困难,在处理问题时采用中庸之道,不过分表达情绪19;道家思想则是提倡在困境面前的柔韧性20。最近应对方式的跨文化研究也证明中国人的行为模式确实存有独特之处,表现为初级控制(改变)和次极控制(接受)策略的同时使用21;在认知上对事件采取一种乐观的看法;以及集体主义的应对方式22。中国人这些应对特点很可能会在他们面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