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

探究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

ID:11199246

大小:6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0

探究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_第1页
探究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_第2页
探究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_第3页
探究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_第4页
探究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究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究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由人物的欲望转向人物的性格、由冷淇紧张转向温和舒级的成功转型.余华的小说创作从1987年1月在《北京文学》上发表的成名作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到1996年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8o年代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即先锋小说,后期是9o年代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最初发表在1991年第6期《收获》上时名为《细雨与呼喊》)这部作品一经间世,人们便立即就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余华对他前期作品的一个总结,也是他的创作发生变化的开始。,,[

2、lj(P341,《活着》的发表标志了先锋叙事的成功转型。余华曾经被看作是小说革命的先锋性拓展的代表人物,[l1卿36)他的小说前后时期的变化正体现和代表了先锋小说发展的趋势、方向和必然.叙事时间由零碎模糊转向具体明确余华前期的先锋小说在叙事上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打碎传统线性完整的时间链,故意淡化情节和对故事性的消解,整个叙事结构在时间线索上是任意的、零碎的和散乱的,人物的游离性和符号化,时间、结构、人物是跳跃的和错乱的,叙事视角不断地游移和转换,叙事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和历史背景。余华小说的叙事深受法国新小说派核心作家罗伯一格里耶等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是一种

3、彻底多元化、碎片化的世界观。他认为世界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各种碎片的拼接。因此,我们不可能给世界一个统一的认识,也不可能相信所谓的永恒真理,而只能认同这种碎片化的存在状态。~由于世界本身不存在统一性,所以对中心意义的追寻也完全是徒劳和没有价值的。同样就叙事而言,文本内部也不可能存在任何中心意义,一切都只能是表面化、平面化和不稳定的,这种纷乱而不确定的过程就是文本的一切。川在余华的先锋小说中,一切的叙事时间已不再是客观意义上的、现实意义上的物理时间,而是随意调遣、安排的,并有意制造的一种错位的心理时间,呈现出碎片状态,让试图进入文本和历史的双向线索模糊化,将真实与虚幻相互

4、交织。《世事如烟》中故事的开始是在岸边的一株桃树正盛开着的鲜艳的粉红色的初春,结束时a4个瞎子的尸首双双浮出了江面,那时候岸边的一株桃树正盛开着的鲜艳的粉红色。时间在这里,就像笼罩在这个湿演渡的江边小城上空的死亡气息一样,被注定为是静止,客观时间已没有意义,叙事只能在心理时间中流动,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种共时性、平面化的画面,所有人物的命运都被笼罩在神秘的死亡气息中,世界弥漫着阴惨的恐怖,一切都注定灭亡,命运是不可捉摸的,像碎片一样任凭摆布。《往事与刑罚》的故事时间由1990年的某个夏日之夜而走向两个时间方向:向后是几日以后,向前是朝1965年3月5日走去,中间又出现四个事件

5、的时间:1958年1月9日,1967年12月1日,1960年8月7日和1971年9月20日。现实时间被拆卸后在进行拼接和组装,然后在想象中重复,在重复中想象,形成了过去、现在和回忆中的时间相互交织,将历史挤压和抽象化,每一时间都是另一时间存在可能性的喻示,每一时间都是消解或混乱了另一时间的存在,显现出历史与现实相互冲突又相互交合,历史与现实互为虚幻的影子乡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是不能进入的永久性的封闭.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理论,即克服旧理性弊端的新理性精神。新理性精神应该具有现代性、新人文精神和交往对话精神等内涵.在理性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之后,今天我们提出了新理性精神问题.新理性精神的

6、提出,是以当今人的生存状态、文化、文学艺术的实践、发展为基础的,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实践理性。新理性精神既是针对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研究的,也是指向人文科学的.当今文学艺术意义、价值的下滑,人文精神的淡化与被贬抑,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这与)-世纪下半期特别是!世纪人的生存条件、人的生存质量与处境密切相关.一百多年来,人的生存不断遭到挫折,灾难频发,致使理想失落,或信仰神化,进而引发种种精神危机。旧理性有过自己的辉煌时期,如今不断走向唯理性主义,科学理性逐渐变为极端化的工具理性、实用理性;人文理性在唯理性主义、实用理性的影响下,遭到严重的破坏。理性并未实现

7、它的美妙的千年王国的许诺.西方学者曾经宣布:上帝死了,国王死了,理性毁灭,也即理性死了。!世纪的科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与创造力,显示了人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无限伟力,同时它的消极一面、非人性的一面,以及物的普遍的挤压,使人情日益淡化,以致使不少人成为失去人性的人,使人变为精神上空虚的人、平庸的人、丑陋的人。开始于)-世纪下半期、高涨于!世纪的非理性主义、反理性主义哲学流派蜂起,特别是各种生命哲学、存在哲学,纷纷在生命、本能、感性、非理性、反理性、被极端化的主体的基础上,筑起自己的理论大厦,一方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