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与再就业问题研究_

下岗与再就业问题研究_

ID:11185806

大小:30.9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10

上传者:U-3183
下岗与再就业问题研究__第1页
下岗与再就业问题研究__第2页
下岗与再就业问题研究__第3页
下岗与再就业问题研究__第4页
下岗与再就业问题研究__第5页
资源描述:

《下岗与再就业问题研究_》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下载之前请注意:1: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问题,请尽快和我联系2:如果遇到文件中有些地方图片显示不出来的,可能是文档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和我联系,我将图片发送给你,给你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请邮箱联系:lcs012@gmail.com下岗与再就业问题研究摘要下岗再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1997年底,我国失业人口达到1100-1300万人,创建国以来最高记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最突出的问题。上海市也一样经历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改革攻关的重要历史时期,也同样面临着严重的失业现象。到2005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7.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4%。而实际情况更为严重。过量的失业人口引发社会矛盾,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失业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镇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解决下岗问题已经成为政府所面临的严峻课题。笔者在查阅了大量有关下岗再就业文献资料的同时,对上海市下岗问题做了实地调研。研究发现,造成下岗再就业困难的原因是:1)下岗工人自身教育,职能技术,健康影响再就业。2)下岗工人从思想上不能正确对待再就业。3)国家体制改革,后期服务不到位,。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治理下岗再就业问题的政府调控对策。这些对策具体包括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前者包括:转变下岗人员的就业观念、政府帮助再就业培训、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劳动就业基金,宏观方面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建设等。 关键词:下岗;再就业;政府调控  一、绪论失业问题是当代世界性难题。联合国把保障失业者获得保护和再就业的权利作为全球努力的目标,发达国家也纷纷将失业治理上升为各自的头等大事来抓。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十分严峻。首先如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出现转轨经济国家特有的“转轨失业”,即失业率突然上升,城市贫困人口迅速增加。其次,城镇劳动力市场已经具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高失业率特征,不同之处在于并不是由于失业保障福利水平过高,而是劳动力供给能力太大,实际失业保障覆盖率相当低下,且福利水平还十分低下。再有,在农村地区具有众多发展中国家共有的、严重就业不足的过高比例农业剩余劳动力,也就是说,无论是城镇实际失业 人数,还是农村就业不足人数,其规模都很大,而且还在迅速上升。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21世纪初期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有企业生存状况的进一步恶化,亏损额、亏损面的继续扩大,停产、半停产企业的不断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等,农村过剩人口与城市过剩人口交叉影响,互相作用,形成了贫困的恶性循环。城镇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比重逐年提高。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的城市之一,失业问题十分突出。具体说,进入90年代以后,上海经历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改革攻关的发展,这样,传统计划体制下企业中大量存在的隐性失业问题突显,造成大量的下岗现象。政府也提出各项解决措施及方案,近几年来,下岗问题有所缓和,但仍居高不下。到2005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7.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4%。而实际情况更为严重。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影响上海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失业具有极大的社会负效应,失业人口的存在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其一,失业的存在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从宏观角度看,过剩人口是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劳动力不能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直接地堵塞了创造价值的道路,阻碍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其二,失业人口的存在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良好的社会治安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建立在稳定的和相对公平的利益格局基础之上的。但失业一般发生在相对稳定的一小部分人身上,这些人既没有事做,也没有收入,并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的巨大压力,因此,容易在心理上严重失衡,往往成为诸多社会治安问题的高危人群,诱发社会危机,产生社会动荡。其三,失业人口的存在加剧了城乡贫困。大力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是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也是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当前突出矛盾的当务之急。显然,研究解决下岗失业与再就业问题,既是一项经济任务,又是一项政治任务。而且,解决失业问题,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为此,本文分析了上海下岗失业的原因,及地方政府在解决再就业问题中该发挥怎样的指挥作用。希望通过分析上海市具体下岗情况,为当地政府提供有益的政策参考,将下岗人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以确保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良性发展。 二、上海市下岗问题调查情况要分析上海市失业下岗问题,既要考虑上海市这一特定区域的自身特点,又要考虑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国家整体的经济与政治环境,因此,笔者首先针对上海市的具体情况,调查分析研究了其失业下岗人员的特点、原因、就业障碍等。笔者利用社会实践机会,对普陀区几个街道居委的下岗职工进行社会调查,调查分两种方式。一是书面调查,用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进行调查式,发出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4份,问卷回收率97% 。问卷实施范围曹扬新村,石泉街道,真如新村,梅川街道居委会等。第二种是进行访谈。通过本次调查,从基层开始深入了解下岗人员的群体结构的特征和普遍愿望,掌握了一些下岗人员的思想障碍,同时还观察到部分再就业的趋势和前景。本次调查对“再就业”的定义十分广泛,凡是下岗后从事过任何有收入的工作的人员,不管工作时间的长短和收入的高低,都被定义为获得过再就业,调查统计,92.6%的下岗人员在下岗后从事过有收入的工作,也就是说,大部分下岗人员都获得过再就业。 2.1、下岗人员基本情况1)调查时的工作状况:67.3%的下岗职工有工作,33.7%的下岗职工暂时没有工作。2)性别:男占39%,女占61%3)年龄:平均年龄为44岁,其中最小的28岁,最大的60岁,40岁以上达到86%。4)文化程度:小学毕业占7%,中学毕业占56%,职高毕业占34.5%,大专毕业占2.5%5)下岗前职业:工人占49%,销售人员占42%,干部占4.5%,行政办事人员占3%,经济业务人员占0.5%,工程技术人员占0.5%,饭店餐饮占0.5%6)岗前月收入:平均为671.4元,其中最低的300,最高的1800元,600元以下的占41.2%7)下岗时间:最早的是1987年,最晚的2204年。2.2下岗人员对下岗原因的认识下岗人员对下岗原因的认识主要有三种:(1)认为是国家政策造成的。在过去生产经营状况较好企业中的多数下岗职工认为,企业在经营状况较好的情况下利润都上缴给了国家,企业不但没有积累,而且还面临设备老化、离退休人员增多等问题,现在把企业推向市场,企业要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竞争,缺乏更新设备、购买技术的相应配套资金,这样企业只能是等死或“九死一生”。他们认为国家把目前的一些困难转给了企业,企业又把困难转嫁到下岗职工身上。(2)认为是企业自身状况造成的。下岗人员比较集中地认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开拓进取精神不够、生产经营决策不对路、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导致企业每况愈下。有的企业领导不能知人善任,任人唯亲,对购销等关键部门负责人管理不严;有的企业负责人挥霍浪费,中饱私囊,高于市场价格购买原材料,致使产品价格偏高、产品滞消,使企业陷入困境。他们强调,企业领导的一些直接责任造成企业困难,使职工下岗。持这种看法的下岗职工占35.4%。(3)认为个人自身能力水平较低也是下岗的原因之一。19.2%的下岗职工认为,他们 在文化程度、专业技术、劳动熟练程度和工作态度等方面不如他人,也是下岗的重要因素。2.3、下岗以后的心态接受调查的下岗人员多表现为这样几种心态。一是寄希望于企业能尽快适应市场要求,再度振兴。他们认为,现在企业虽然困难,但还不必急于寻找出路,等企业情况好转,就回到原岗位,还可以保持工龄。二是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不愿也不敢闯市场,只能靠所在企业发给的基本生活费维持生活,这类职工心态十分复杂,且多为女性或无专业技能的职工,占下岗人员总数近20%。三是“相信政府会解决好这件事”,觉得这只是或早或迟的问题。2.4、下岗人员最希望得到的帮助下岗人员普遍认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业务技术是他们再上岗的主要障碍,希望得到针对性强、比较实用的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希望得到政府劳动就业部门提供的再就业信息,认为政府部门提供的再就业信息可靠、真实,即使遇到什么问题也可以找相应部门帮助解决。另外,他们还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为下岗职工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创造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2.5当前下岗人员再就业流向目前,已再就业的下岗人员大多数流向是以服务行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其主要就业渠道为:(1)通过自谋出路实现再就业。这一部分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或通过亲朋好友帮助介绍寻求到新的职业,或通过自身努力,进行再就业。(2)上海创造性地提出了“4050项目”的新概念,将40岁以上的女性、50岁以上的男性,这些再就业困难人员,列为需要政府重点扶持与帮助的再就业对象。循着市场就业的新思路和政府角色的新定位,上海在对他们予以必要的政策扶持之时,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主动贴近市场,寻找、开发适合“4050”们的项目。但自己做小老板的只是少数。(3)通过参加社会培训实现再就业。下岗人员根据社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通过自费参加电脑打字、电器修理、裁剪、营销等培训学习后自谋职业或通过职业介绍找到工作。现在把参加培训、提高技能作为赢得再就业机会的下岗人员越来越多。2.6下岗人员再就业选择调查表明,年纪轻、有一定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的人员多愿流向非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或从事个体工作。文化素质偏低、年纪稍大、专业技术适用面窄的下岗人员,多愿流向国有企业和商业服务行业。下岗女工更希望再次选择的职业相对稳定,以便能照管家庭、养育儿女、赡养老人。同时下岗人员大多希望由组织安排就业,表现出对政府部门很强的依赖性。在择业标准上,被调查下岗人员选择的顺序依次为,收入高的企业、有发 展前途的企业、工作环境较好的企业和人际关系宽松的企业,反映出他们自身的择业意向与现实具有较大的差距。三、下岗人员就业难的原因分析3.1下岗人员就业难的直接原因分析                                                 3.1.1思想不到位影响再就业社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与下岗人员再就业极少的反差比较明显。如上海市对一些领域的劳动力需求量较大,家政服务、环境卫生、商业服务、市场营销、保险业务、保安、旅游业、第一产业等方面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但是下岗人员再就业人数较少。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a、存在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思想障碍。有的下岗人员说:“过去我家请保姆,现在我去当保姆,我才不干。”还有部分下岗人员不愿做一些脏、苦、累的工作,他们当中不少人认为”这些活我能干,并且能比外来工干得还要好,但是宁愿少拿钱也不想干。”b、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不少下岗人员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从而失去一些再就业的机会。c、对再就业认识片面。绝大部分下岗人员认为从事个体经营仍属失业,只有政府重新安排的工作才是就业。在调查中还发现,有的企业领导一是不能正视企业职工的下岗问题,感到有损企业领导的形象,往往回避或不谈下岗再就业的问题,致使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对再就业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二是对企业现状认识不清,认为“市场经济琢磨不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不清企业哪一天又红火起来了。”这种思想对下岗职工有着直接影响,使他们在再就业问题上进退两难。三是对下岗职工不关心,工作方法简单、草率,甚至不闻、不问、不讲,严重挫伤了下岗职工对企业的感情与信任,影响再就业工作的顺利实施。3.1.2服务方法不多影响了下岗人员的再就业绝大多数下岗人员由于自身局限性而面临再就业困难。他们当中或文化偏低、年龄偏大、无专长或专业单一、技术面窄、再就业信息不灵、缺乏再就业资金等各种情况,都需要社会对其给予服务、帮助和支持。当前各种名目的社会培训良莠不齐,下岗人员即使花钱也未必能学到真本领。政府对下岗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的投入不够,对规范社会办学的力度不够,目前还缺乏政府有关部门面向全社会的再就业信息渠道,社会舆论导向还没有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形成良好的氛围,再就业中介服务的欠缺也是下岗人员再就业的障碍。3.1.3教育或技术水平不高影响了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在调查中,测量了下岗职工的“教育水平”和“下岗前所拥有的技术级别或职称”的情况。下岗职工的自身资本比较差,“教育水平”在初中文化的占总数的63%,而大专文化程度的职工占比例2.5% ,大学本科及大学以上文化的一个都没有,同时四分之三的职工在下岗前没有任何职称或技术级别。可见,绝大多数是由于文化程度低,适应不了社会竞争、岗位竞争的需要而下岗的;与此同时,由于其自身知识、技能、年龄的限制等,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受教育年数,这就意味着下岗职工受教育的年数越多,职称或技术级别越高,他们在再就业过程中找工作的困难程度就越低。也就是说,下岗人员的个人自身教育、职能技术、健康,最终形成他们的人力资本,导致他们不能尽快找到工作。 3.1.4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是制约下岗人员再就业的重要因素。下岗人员认为,“将来会怎么样谁也说不清楚,现在即使自己找到工作,或从事个体经营,但没有了原企业的劳动关系和健全的社会保障,总有朝不保夕的感觉,心里不踏实。3.2、下岗人员就业难环境原因分析3.2.1、与我国基本国情有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很高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多,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劳动力也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非充分就业均衡所引发的失业,也就是“总量性失业”。主要表现在我国劳动力资源历史存量太大而且增长速度快,而导致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我国在几十年内积累下来的矛盾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暴露和释放有关。在经济建设中,出于种种考虑,采取的是低工资、高就业”的方针,使企业内部富余人员长期积累下来,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这一矛盾被大锅饭”掩盖了。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由面向政府转而面向市场,同时,经济增长方式也由粗放型向主要依靠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重视质量和品种、注重节约和挖潜及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为了生存和竞争,必须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迫使企业对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自身就业存量结构进行调整,对历史积淀下来的大量富余人员进行剥离。企业要减人增效,不仅向劳动力市场排放富余人员,而且还要减少招人的数量。这样,过去长期以来一直维持着的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的现象就再也不可能维持下去了,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矛盾就在一个较短时间内迅速暴露和释放出来。 3.2.2、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换有关我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产业结构严重失调。就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不一致的导致失业,存在失业的市场和存在岗位空缺的市场同时存在,也称为结构性失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结构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改革后,在对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 过程中,过去片面、畸形发展的一些产业部门必须压缩其过于庞大的生产能力,这样,就造成了这些部门的大量企业出现亏损、破产和倒闭,从而引起这些企业的失业人员猛增。同时,部分老工业基地资源面临枯竭或产业过于单一,结构转换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结构转换过程中,也要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人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在迅速发展。大量机械化、自动化机器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运用,既使人类从过去繁重的体力劳动下解放了出来,同时,也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迅速提高,使传统产业部门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现象。我国改革开放的近20年,也是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迅速进步和提高的20年,在企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迅速进步和提高的条件下,企业必然要尽可能地降低用人成本、减少就业岗位,从而,我国在较短时期内出现了大规模的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再加上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的改革战略的实施,在“抓大”过程中大量企业合并或者被兼并,使企业资本规模迅速扩大,这样,资本规模扩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失业增加的规律也在较短时间内表现了出来。要树立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胡鞍钢等人认为,“经济发展战略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经济增长优先论,经济增长是最重要的目标,也是首要目标。二是就业优先论,即扩大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是最重要的目标,也是首要的目标。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投资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的联系被大大削弱了。经济增长、扩大投资需求能否扩大就业,在多大程度上扩大就业,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率的高低,还取决于何种经济增长模式”。3.2.3、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有关经济体制配套改革和政治体制的改革造成的劳动力无法接受市场经济的观念,或者虽然在消费行为上接受市场观念但在就业行为上不接受市场观念,劳动力并非花时间寻找好的工作而是在耗时间等待政府安排工作。也就是制度性失业。众所周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相当成功的,一个“包”字,把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激发和调动了起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也迅速出现(据有关专家采用工日计算法、经验计算法和人力单位计算法测算结果,目前全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约为1.5亿人左右),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上是无序地拥进了城镇,与城镇劳动者竞争本来就不多的就业岗位。近年来外来劳动力流入本市呈上升趋势,到2004年统计,外来劳动力已超过100万,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者都是举家迁入上海。在外劳拥入的同时,也相应增加了上海本地职工再就业难度。  3.3.4、与我国投资重点和产业政策的改革、对劳动力需求能力进一步降低有关 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同步之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产业由于技术水平和资本密集程度提高,不能吸纳足够多的低素质、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特别是表现在年龄偏大的普通劳动者身上。劳动力职业等级的客观技术分割,要求了劳动者个人的素质及受教育培训程度。也就是劳动力市场分割性失业。在九五”期间,我国投资将更多地集中于保证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讯和支柱产业以及科技、教育、国防、住房等方面的重点建设项目,而这些项目一般都是投资大、用人少的行业和产业。这意味着新增就业岗位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增加,或单位资金投入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下降。国家应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增发国债来适当扩大政府公共开支,加大政府对基础产业设施的投资力度,并以财政贴息的方式支持非政府部门扩大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和个人扩大生产性投资,保证国民经济有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拉动劳动力需求增长。 四、治理失业下岗政府要做的调控对策控制下岗失业涉及到政府、社会、企业和失业者个人等多方面的,在失业下岗走向公开化,就业走向市场化的今天,就业的政策引导更为重要。它不仅是事前控制,更多的是事后协调,要使各行各业多用人,用好人,使得提高效率和增加就业并重。政府不再是直接作指令性的就业分配,而是实施间接的调控,灵活运用好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手段来控制失业下岗。4.1针对再就业难的直接原因所做的调控对策4.1.1转变下岗人员的就业观念解决下岗、就业,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以民为本,重在切实保障市民的就业、生活与发展权。这次调查从基层入手,深入了解普通下岗人员的具体情况及他们的心态和就业障碍等。上海政府在解决再就业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岗”的问题,还要考虑“人”的问题。从根本的思想转变劳动者的择业、就业观念,使他们由目前相当部分人所持有的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地希望找到舒适轻松、报酬优厚、相对稳定的工作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增强就业、择业的竞争意识。要破除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旧的就业观念,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观念。比如,要树立自主就业观念。认识到劳动力流动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内在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一部分职工临时性地下岗分流是一种正常现象,关键是下岗后要及时调整心态,在困难面前不灰心丧气,不怨天尤人,不等不靠,自强自立,积极主动寻找就业机会;要树立灵活的择业观念。要看到择业的天地很宽,无论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还是在三资企业、个体和私营企业,都可能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要树立竞争就业观念,认识到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靠竞争、上岗凭本领 ,多一门技能,就多一种选择,多一条出路。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多做宣传教育工作。4.1.2政府加强再就业培训工作,提高下岗人员的技术水平,拓宽就业渠道进行再就业培训是为了把下岗人员灌输市场经济知识,促进他们再就业的本领。世界上很多国家把职业培训作为解决失业的一种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手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各级再就业服务机构坚持培训再就业的基本方针。目前,部分下岗人员对其基本认可,他们认为培训对找到合适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但同时也反映,在被调查对象中,仅有少数人接受过再就业培训,这表明,政府在进行再就业培训没能真正把下岗人员吸引过来,因此,政府以后开展再就业培训时,应该注意宣传力度,尽量让大多数人知道进行的什么内容的培训。政府的劳动就业培训部门和就业服务部门必须更新工作思想,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劳动择业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对下岗人员培训服务。必须做到:1)   摸清下岗人员的就业和培训意向。2)   通过对下岗人员抽样调查和根据劳动部门提供的就业培训信息,了解生源结构,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对市场为提高下岗失业人员乃至社会公民的整体就业能力,做是实实在在的努力,按市场需求调整方向。3)           对市场需求进行统计分类,并做出预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学员的实际要求,设置符合市场需求,便于下岗人员短时间内熟练掌握技能的培训专业。4)           建立就业基地。由培训就业机构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用工条件不高的企业,建立就业援助基地,组织劳务输出。5)           积极推行职业介绍代理人制度。培训就业机构做实实在在的努力,可以提高下岗人员乃至社会公民的整体就业能力。 4.1.3、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4.1.3.1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在调查中发觉,在建立失业的保障机制很不完善,医疗与其它社会保障机制也很不完善,因此失业者的承受力较小,失业率的上升和一部分失业者失业时间偏长必然会影响失业者的心态社会的稳定,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便可加大失业的社会承受力,必须尽快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依法扩大社会保险实施范围,尽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覆盖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下岗人员 到个体、私营经济单位实现再就业解决后顾之忧,对搞好再就业工作是十分必要的。4.1.3.2、建立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失业预警是在高失业率出现前,预先报警的一种系统,其应用领域为就业和劳动力市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上海市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测、监控。政府要及时统计辖区内的失业率,并定期公布,使政府各有关部门都建立起职工失业状况监测统计的指标体系,定期分析研究所辖地区的社会失业率。尽可能全面的掌握失业者的失业时间、失业者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状况、失业者的经济、心理承受能力等。通过建立失业状况监测指标体系,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及社会保障能力,科学地研究确定上海失业控制线和警戒线,逐步建立起适合上海地区具体情况的失业预测、预警机制。当失业状况超过失业控制线,接近或达到失业警戒线时,及时向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信号,以便各级政府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社会动荡。同时,建立失业预测、预警机制也可以帮助政府做好失业保险工作。政府的工作目标是始终带领市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失业水平降到合理程度应是政府努力的方向,在城市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劳动就业发展过程中的失业波动及其发展趋势,注意搜集和整理失业人口的相关数据,为建立科学的数学模型做准备,最终建立起失业人口的监测预警系统。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失业情况,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尽量消除失业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失业预主线一旦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 4.1.3.3、建立劳动就业基金保障上海的失业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阶段性。建议政府劳动部门一定要全力向有关部门宣传和协商,把建立就业基金问题,纳入城市长期发展的基金政策中,应当建立劳动就业基金保障制度。(l)增加社会各方面投入,共建劳动基金   适当增加政府就业经费预算,确定就业经费在GDP中的适当比例,确定就业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适当比例。增加企业对就业的投入,以企业纳税所得额为基数,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增加个人对就业的投入,以个人基本工资一定百分比提取;通过宣传,广集国内外各方捐助;同时,就业基金也可来源于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或转让所取得的收入;还有亏损企业补贴,由于亏损补贴是冲减财政收入,所以可将破产企业亏损补贴的一部分转为破产安置资金;税收收入,征收社会保险税,为职工失业保险所需开支提供可靠的资金来源,现在可用个人所得税替代;压缩行政经费开支,抵制奢华办公,社会保险税开征后,它将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2)以就业基金的一部分重点帮助面临再就业的失业人口 从上述基金中拿出一部分钱用于对吸收失业职工就业的企业予以特殊优惠照顾以及安排失业职工就业服务等项目的费用支出。失业保险存入银行数额的一定比例,用于向安置企业发放款。(3)企业的破产、用工都要首先处理好就业基金问题 破产企业职工和停工、停产企业职工从盘活企业资产的收益中拿出一定数额用于转业训练、资助接受他们的企业和再就业费用。对有利于促进再就业的劳动密集型及中小企业在贷款和优惠利率上给予恰当的安排。(4)建立合理使用就业基金的财务考核指标体系 4.2、针对再就业的背景原因所做的调控对策----调整产业结构为了更好地解决失业下岗问题,地区经济政策的重点,应从经济稳定转向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社会总需求,为社会自愿的充分利用创造条件,创造更多的新增就业机会。  4.2.1、从上海郊区入手,改善经济环境,带动就业政府必须通过调控把投资投到最短缺的位置,将创造的就业岗位最大化,并利用现在过剩的资源为将来服务,把现在闲置的资源变成将来发展的基础,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方向一定要准。根据当前经济运行的特点分析,上海郊区的乡镇企业,经济规模比不上苏南地区,民营经济又比不上浙江,但上海可依靠中心城区发展拉动阶段,依靠都市层即郊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拉动阶段其发展。目前外来经济正是发挥上海市郊区经济的最大优势。城乡经济相互渗透、国外资本和国内资本相互渗透、外地资本和本地资本相互渗透,笔者认为,建设上海郊区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大规模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郊区现代化、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加快,使郊区的投资环境、生态环境、服务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逐渐显出优势,对外来投资形成较大吸引力。同时,外来经济的投资需求本身也在增长,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加入WTO后,更加看好上海及周边地区。到2001年,到郊区投资的外资企业已有1万多家,合同外资250多亿美元。2001年吸引合同外资达到43亿美元。外地企业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私营企业,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正在寻求新的发展台阶,他们中相当多的一部分把目光锁定上海,纷纷置地办厂,一旦条件成熟,就把企业总部迁入上海。而上海郊区九大市级工业园区和一批乡镇经济小区,正是他们看好的发展福地。政府要发挥投资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以经济增长率和一定的资本投入的前提下,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保证了地区宏观经济的稳定,又能够有效控制和降低失业下岗率,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上海的社会资源,实现充分就业目标。4.2.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两种产业都存在着规模经济。一旦大规模,高度自动化的生产之后,必将导致一些人失业,这对解决就业问题没有太大的帮助。所以,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是我们的选择。发达国家70%以上的第三产业比重作为现代化的标志,各级政府不遗余力地为迅速提高本地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努力。第三产业也已经成为上海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但与世界上其他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上海市的产业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日前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统计数据显示,就结构性数据而言,在GDP增幅比去年同期低4.5个百分点的前提下,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增加值增幅比去年同期也下降了3.4个百分点,回落至9.6%。结合当代时代特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是我们改善就业环境的有效途径。4.2.3大力支持非国有企业发展非国有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出路之一。近几年来,上海非国有吸纳就业的作用越来越强。2004年的从业人员比2005年增长了20.3%,达639.64多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752.26万人的85.0%。数据的变动充分表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国有经济调整力度的加大,上海职工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有企业不再是人们就业的唯一选择,而非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小型非国有企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已经占全市从业人数的绝大多数。小企业吸纳就业功能的不断增强,在保障和促进上海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构成中,非国有企业的比重为82.3%,比上年增加3.4个百分点。其中,股份制企业为48.4%,三资企业为28.6%,集体企业为3.9%,股份合作企业为1.4%。但扣除其中国有控股企业的份额后,非国有企业的比重为60.8%。另外,单独计算的私营企业的比重约为17%。如私营企业与三资企业的产出合计,其在增加值中的比重约为45.6%。亏损企业增加。2005年全国多数工业行业利润增幅明显回落,非国有部门也不例外。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62.6%;其亏损总额中非国有企业的比重为46%。在全部亏损企业中,非国有企业的比重约占79%。政府要重视非国有企业对就业的作用,要采取一整套措施,切实为非国有经济营造良好的运行环境。稳定并扩大非国有经济的规模。第一、           进社会观念的转变,要根据中央的方针和原则运用一切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所有制形式为上海服务,并将这一原则上升为社会的共识。改善非公有制经营者的社会地位,对他们的基本权利提供法律保护。我国已经立法保护私人的合理财产,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也空前的提高。作为地方该将各项公共事务切实体现其社会地位的提高。 第二、           改善融资环境。缺乏融资渠道的无法以付出合理的利息为代价取得为发展企业必须的资金,是现有非国有经济企业一个突出的困难,必须采取措施,对他们的融资做应有的安排。第三、           改善供销环境。有的非国有经济企业因为规模小,通常没有能力通过自营供销的方式与大市场相对接,因而造成种种困难,应鼓励和帮助他们联合自己的合作供销组织。第四、           改善交易环境。目前在上海市场交易也存在不讲信用,进行诈骗等不良行为,而且往往有人投诉也没有及时处理。非公有制经营有许多困难,难以繁荣。必须在强化市场监管,确立竞争规则上正确处理。政府要通过帮助其落实贷款、贴息、减免税务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这些企业吸纳下岗人员。搞活小企业稳定职工岗位。企业有了活力,职工的岗位才能稳定,企业没有活力,你想稳定也稳定不了。而搞活小企业则更便于操作。小企业不但可保护一些岗位,而且也是灵活地吸纳职工再就业的好去处。下岗人员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也有效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4.2.4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的确导致了一部分职工下岗。但是,我们不能片面理解,更不能因此而放缓国企改革的脚步,甚至停步不前。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在我国进入WTO的新形式下,利用上海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国有企业,利用外国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是通过资产重组,促进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帮助就业;二是通过实现多元投资,促进企业加快改制;三是通过扩大利用外资,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优势企业发展壮大。这既有利于上海企业与国际经济的融合,有利于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与联系,也有利于外商企业在上海的发展。4.3、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建设政府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统筹规划和法制建设,完善国家政策指导下的市场就业制度,要加强就业管理,特别注意规范用人单位招聘和经济性裁员和辞退行为。要继续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取缔非法劳务市场。为了减少就业周期造成的动荡,政府的相关部门必须注意强化城镇就业的统筹管理。 4.3.1加强监管非法用工大量的非法用工是影响再就业的主要因素。我国虽然颁布了《劳动法》及相关的法律规章,但健全的劳动监察机制尚有待完善。法律法规的颁发 与真正落实之间,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各种所有制的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使用更廉价的劳动力,不执行有关政策法规,非法大量招聘农民工。因农民工工资低、劳动时间长、没有节假日、没有加班费、不给上“三险”,甚至克扣本来就少的工资。农民工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犯,但他们是最弱势的就业群体,他们要求得到就业务工机会的愿望大于一切,所以,农民工接受务工条件的底线比下岗失业人员低,他们的竞岗能力却比下岗失业人员高。大量的岗位被农民工所占领,下岗失业人员显得很无奈。政府取消了对农民工的限制,实行资格准入和为农民工上保险的措施,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提升了下岗失业人员的竞争能力。但企业的私招乱雇现象受利益的驱动屡禁不止,为农民工上“三险”雷声大雨点小。据了解,有的企业为极少数的农民工办了保险用来应付劳动监察。下岗失业人员仍没能和农民工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仍处于劣势。因此,政府为农民工制订相关保险保险措施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企业合法用工的监管。  4.3.2帮助弱势失业人口就业   应该说,目前上海失业下岗人口中因无技术、患病、大龄等客观原因无法实现就业的群体占相当的比重,所示,对于这部分人政府不能舍弃不管不顾,因为他们不仅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还影响到城市的稳定局面。因此,政府应该针对这些人的自身特点进行帮扶,让他们在政府的帮助下尽可能实现一定的就业。这样的帮扶办法远比单纯的救济更能满足人们就业的心理需求。适当缩短劳动者工作时间,在同一工作岗位上实现劳动力的轮换使用,是一种可行的办法,也是一种新的劳动就业调节方式,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上海市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实际情况,对缩短弱势失业者的劳动时间问题做出若干政策规定,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管理这一工作,以规范企业缩短劳动者在职工作年限的做法。   劳动力供给的实质是劳动小时的供给,如果减少了劳动者劳动小时的数量,也就等于减少了劳动力的人数。例如,我国多年来实行的五天工作制,就工作日总量而言减少了1/6的劳动力。缩短工时的办法减少劳动力供给,只要在技术上可行,不失为明智而有利的选择。这样做不会给某个具体的劳动者带来痛苦或伤害,相反还给就业人员带来更多的闲暇,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进而提高其素质。韩国政府曾在1999年使用了类似的促进就业的办法,“全年提供了40万个工作岗位,这意味着使韩国的失业率降低2个百分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政府帮扶的办法必须有强有力的财政收入做后盾。  五、结论失业现象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在经济周期波动中,它涉及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一定时期内失业问题是否存在及其严重程度取决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小除了取决于经济发展规模外,还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与此有关的其它因素。上海市目前的失业情况也是必然的,也就是说,无论政府在需求方面采取任何措施,即使保持经济发展且到较高水平,也是不可能完全解决下岗问题。形成上海市必然下岗问题的原因既有劳动力供给方面的,也有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方面的。虽然政府不能完全解决下岗问题,但是政府可以通过采取减少劳动力供给量、提高劳动力素质、适度增大需求量等政府调控对策,避免产生产生大量失业人口、将失业率控制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正常范围内。总之,创造就业机会,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各方面都行动起来,这是治理下岗失业与再就业的根本。政府应该把握好宏观调控力度,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采取特殊的方略措施,进行大的政策调整,既要用“软着陆”的办法克服当前的暂时困难,又要按照市场经济的长远要求,改革就业制度,调整就业结构,完善市场机制,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就业。从社会方面来说,再就业工程的启动离不开社会的扶持和帮助。大量事实说明,哪个地方援助再就业行动搞得好,哪个地方的下岗职工就心态稳定,社会亲和力强。而从个人方面,要真正解放思想,彻底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力争赢得再就业的优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岗位的不断增加,再就业机制的不断完善,人们就业能力的不断增强,下岗失业问题一定会逐步得到妥善解决。                    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利益,请立刻和我联系,我将第一时间内做出处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