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179053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0
《中国经济“新常态”之肇始与阶段性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经济“新常态”之肇始与阶段性特征 自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继而在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会议上演讲时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以来,“新常态”引起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本文就出现“新常态”的前因、后果及其呈现的主要特征一抒己见,期望能抛砖引玉。 一、历经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十年文化大革命把中国经济推到濒临崩溃的边缘。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
2、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世纪。中国经济走上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1978年中国GDP为3645.22亿元,折合2164.61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5位,同年美国GDP为22947亿美元,日本GDP为9807.31亿美元,分别为中国经济总量的11倍和4.5倍。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翻番。以1978年GDP指数为100%,到1988年,GDP指数已上升为260.7%;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十年,经济总量再次翻番,1998年GDP总量达84402.3亿元,
3、折合10194.75亿美元(当年汇率为8.279:1),是1978年的4.7倍,在全球经济排位上升到第七位。这一期间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空间还较大,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尚有扩展的余地,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进入21世纪后,迎来了中国于2001年12月加入WTO的新机遇。全面开放、融入全球化,并未产生“狼来了”的弱肉强食的恶性竞争,而是为中国打开了广阔的国际市场,为经济的外向型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迎来了融入全球快速发展的10年。尽管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但从入世后的2002-2011年,我国GDP年均增速达10.3%,经济总
4、量于2008年超过德国,由位居全球第六上升到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尽管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这是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和污染生态环境的代价取得的,时至今日,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约束已成为我国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 进入2012年,我国政府在宏观调控上,不再采取全面刺激政策,同时,基于资源能源约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在经济发展周期规律和国内资源禀赋特征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开始进入经济“新常态”,意味我国经济发展在速度、动力、结构、路径和方式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
5、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纵观全球,当一国或一地区经历一段时间高速发展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如日本的GDP;1950--1972年年均增长9.7%,1973―1990年回落到4.26%,1991―2012年更是下降到0.86%;又如韩国的GDP:1961―1996年期间年均增速为8.02%,1997―2012年年均增速回落至4.07%;再如我国台湾地区GDP,,1952―1994年年均增长8.6%,1995―2013年下调至4.15%。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有望在7%-8%之间运行一段时间。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
6、主要特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所呈现的特征,可以从下几个视角加以分析: 一是从调控方式(直接关联速度)与发展速度看,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在宏观调控上,不再持续采用全面调控政策,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更多采取针对性的微调,精准发力,实施“喷灌”、“滴灌”。 2.在调控上,更加注重预调,着眼未来,精心谋划,先期做好预案和规划。 3.在资源配置方式上,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转变。 4.在发展速度上。从二位数的高速发展向年均增长7―8%(十多年后下降为6-7%)的中高速度发展转变。
7、 二是从发展方式转变看,特征为: 1.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 2.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从以往较为重视发展速度转向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稳中求进,实现“稳、活、托底”三者统一,构建一个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新体系。 3.在发展模式上,由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4.更加注重顺应群众期待,满足百姓生命健康、生活品质、生存环境改善的需求。 从注重产业和城镇发展转向更加关注惠及民生,提高民众福祉,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是从结构和布局调整看,特征为: 1.产业结构上,从以制造业为主导向以服
8、务业为主导转变。 2.在产业国际地位上,由在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中居于低端环节向中高端环节转移。 3.在产业形态上,由一、二、三产业之间产业界限泾渭分明向制造业与服务业、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转变。 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