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比赛用《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教学比赛用《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ID:11170387

大小:8.73 M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0

教学比赛用《宇宙航行》教学设计_第1页
教学比赛用《宇宙航行》教学设计_第2页
教学比赛用《宇宙航行》教学设计_第3页
教学比赛用《宇宙航行》教学设计_第4页
教学比赛用《宇宙航行》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比赛用《宇宙航行》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宇宙航行》教学设计设计者:杨绍兰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物科院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一、教材分析“宇宙航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第五小节。主要介绍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实践成就,及航天事业的发展及其巨大成果。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通过对人造卫星原理、宇宙速度等宇宙航行知识的

2、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对万有引力定律有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对人类进行宇宙航行有一个更为系统的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让学生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教学设计思路1.本节课是一节知识应用与扩展的课程,所以设计时注意加大知识含量,引起学生兴趣。同时注意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用万有引力是天体运动的向心力这一基本方法研究问题的习惯,避免套公式的不良习惯。围绕第一宇宙速度的讨论,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卫星运动图景。2.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学生的主体作

3、用为:动脑、动口、动手。而电教媒体则为这一切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交互平台。(二)、电教设计说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扩展可视性,实现对现实的形象模拟。本电教设计精心挑选了多媒体素材,对媒体的运用,力求体现引导认知性、体现逻辑性和现实模拟的真实性。在每个环节,先用媒体让学生形成感性认知,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在观察与体验中思考,自觉地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分层探索,再通过师生的讨论、分析、概括及应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飞跃。将思维的发展贯穿于知识认知的全过程,是本课的一条主线。本电教设计1、素材的选择图片6张(由嫦娥奔月、飞天壁画、神舟七号飞船等图片

4、切入课题,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亲切感,诱发学习动机);Flash课件3个(1:牛顿关于人造卫星的猜想;2:在动态变化过程中认知三种宇速;3:卫星的运动特征);视频录像2段(神七出仓、“嫦娥一号”发射全程:激发学生热情和兴趣,实现对现实的形象模拟,让学生体验科学的整体感)。2、媒体的目的提供物理事实,创设物理情境(辅助教学,图片、视频与动画结合);转化模型,形成表象,认识重要的概念和规律(充分运用动画的解析功能,突破难点);提供应用物理知识的典型示例(重在物理过程分析,突出重点)。(一)、教学观念与模式创设一系列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真正有面临真实问题的感

5、觉,利用已有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取新知,这是本教学设计最关切和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教学观将知识当成定论,把学习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同时低估了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和差异性,并在教学中表现出简单化的倾向。美国教育家G.玻利亚指出,不要把你的全部秘诀一古脑地倒给学生,而要让他们先猜想一番,引导他们独立地思考,找出尽可能多的东西,然后再讲给他们听。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启发下,我努力寻求一种能够很好地将思维发展与知识认知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力图体现强调学习的构建性和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关注知识的内部生成的现代教学观。(二)、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的关系本

6、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动脑、动口、动手。而教材及电教媒体则为这一切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交互平台。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媒体时,切不可将课堂教学当成信息的堆积与单纯的呈现,课堂的主导权必须牢牢地抓在教师的手中。无论在内容选题还是展示过程,主导权都交给教师,将有利于教师设计创造性的教学方案,并根据学生的观察、思维活动给予启发和指导。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规律,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模型转化、状态分析、过程发展等方面,突出多媒体技术在这些方面的优势。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比较成熟,本课即围

7、绕这样几个中心问题展开:1.为什么在物理大师牛顿提出卫星的设想后的很长时间内未能实现?回答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与推导。2.为什么第一宇速为何是发射卫星的最小速度、环绕运动卫星的最大速度?R越大卫星发射越容易么?回答卫星的运行规律。3.为什么同步卫星不能在北京的正上方?同步卫星的资源又是很有限的?回答同步卫星的特点。这样,学生在观察与体验中思考,自觉地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分层探索。在每个环节,教师先用媒体让学生形成感性认知,再通过师生的讨论、分析、概括及应用,学生的认识才能够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二次飞跃。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认知主体,并与教材、媒体

8、和教师和谐地进行作用时,这些要素才构成优化的课堂教学系统。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