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和”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ID:11151591

大小:3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0

中国“和”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_第1页
中国“和”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_第2页
中国“和”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_第3页
中国“和”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_第4页
中国“和”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和”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精品文档★中国“和”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着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关于融合、和谐、和睦、平和的思想和观念。当前,在构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和”文化的宝贵资源,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  一  中国“和”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关于和的思想,概括地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保合太和的宇宙观。《易经》上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席物,万国咸宁。”意思是依据天道

2、的变化,人获得自己的命运和本质,变化会有差异和冲突,但是冲突又要融合,即走向太和,而和的价值指向是万国安宁与繁荣,这是符合天地变化之道的。二是合二而一、仇必和而解的辩证法。《易经》讲“一阴一阳谓之道”,强调阴阳互补,才能发生变化;强调刚柔相济,才能融合和谐。宋代哲学家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王夫之对此十分赞赏,指出“太和,和之至也。”明代哲学家方以智在《东西均》中则明确提出了“合二而一”的思想。三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两千多年前,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

3、/9★精品文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发展的真谛。四是和为贵、泛爱众的处世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思想和语言,重视建立融通的人际交往、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关系,提倡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志同道合”、“同心同德”、“和衷共济”,才能做到“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从而“天下同归而殊途”。五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

4、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于《易经》中的两个命题,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讲的是进取精神,后者讲的是宽容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可以看作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可以称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而所谓“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就是内在地包含了“和”的内涵、“和”的理念的,是主张“和”、重视“和”的。六是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孔子的《礼记·礼运篇》描绘了重诚实、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的社会蓝图。  二  “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和谐”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精品文

5、档★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是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的一次重大提升和飞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法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密切相连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提出和逐步形成的。“和谐”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反复出现的词汇,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等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

6、件。“和谐社会”的提法,在党的十六大上已初见端倪,甚至是呼之欲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则明确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政通人和、稳定有序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执政治国的经验教训,反映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吸取中国“和”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精

7、品文档★文化的有效资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普遍欢迎和广泛认同。  在学习和研究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问题时,有些同志也有一些担心和疑问,这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思想理论层面。有些同志担心,强调“和谐”与构建“和谐社会”,会不会导致取消矛盾和斗争,以及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以矛盾对立统一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我觉得对于这个问题应当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中庸与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矛盾和斗争,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又是两者结合的互补点。第二,由于时代发展和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