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151404
大小:363.38 KB
页数:79页
时间:2018-07-10
《施工员(土建方向)基础知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施工员(土建方向)基础知识第六章建筑力学第一节平面力系(同)Z6.1.1力的基本性质、基本概念(P153)。判断题1.(易)力是物体之间相互的机械作用,这种作用的效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而无法改变其形态。【答案】错误【解析】力是物体之间相互的作用,其结果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变形。见教材第六章第一节P153。2.(易)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直线,并同时作用在任意一个物体上。【答案】正确【解析】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
2、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直线,并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见教材第六章第一节P153。3.(中)若物体相对于地面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物体处于平衡。【答案】正确【解析】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使物体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见教材第六章第一节P153。单选题1.(中)图示为一轴力杆,其中最大的拉力为()。A.12kNB.20kNC.8kND.13kN【答案】B【解析】作用在刚体上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动到刚体内的任意一点,而不改变原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沿
3、轴线向右的拉力为8kN+12kN=20kN,沿轴线向左的拉力为7kN,则最大的拉力为20kN。见教材第六章第一节P153。2.(易)刚体受三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则此三力的作用线()。【答案】AA.必汇交于一点B.必互相平行C.必皆为零D.必位于同一平面内【解析】一刚体受共面不平行的三个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汇交于一点,即满足三力平衡汇交定理。见教材第六章第一节P154。3.(难)只适用于刚体的的静力学公理有()。【答案】C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公理B.二力平衡公理C.加减平衡力系公理D
4、.力的可传递性原理【解析】静力学公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公理;二力平衡公理;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和力的可传递性原理都只适用于刚体。见教材第六章第一节P153。4.(易)加减平衡力系公理适用于()。【答案】BA.变形体B.刚体C.任意物体D.由刚体和变形体组成的系统【解析】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和力的可传递性原理都只适用于刚体。见教材第六章第一节P154。多选题1.(中)两物体间的作用和反作用力总是()。【答案】ABCA.大小相等B.方向相反C.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D.作用在同一物体
5、上E.方向一致【解析】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条直线,并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见教材第六章第一节P153。2.(中)对力的基本概念表述正确的是()。【答案】ABDEA.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分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B.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C.根据力的可传性原理,力的大小、方向不变,作用点发生改变,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不变79D.力的三要素中,力的任一要素发生改变时,都会对物体产生不同的效果E.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N)或千牛顿(kN)【解析】力总是成对
6、出现的,分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力的三要素中,力的任一要素发生改变时,都会对物体产生不同的效果。根据力的可传性原理,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与力的作用点在作用线的位置无关。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N)或千牛顿(kN)。见教材第六章第一节P153。3.(中)力的作用效果包括()。【答案】CD A.强度效果B.刚度效果 C.运动效果D.变形效果 E.稳定效果【解析】力是物体之间相互的作用,其结果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变形。见教材第六章第一节P153。Z6.
7、1.2约束类型,约束反力方向的确定,并熟练绘制受力图(P154)。判断题1.(易)物体受到的力一般可以分为两类:荷载和约束。【答案】正确【解析】物体受到的力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使物体运动或使物体有运动趋势,称为主动力,如重力、水压力等,主动力在工程上称为荷载;另一类是对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起限制作用的力,称为被动力,被动力称为约束。见教材第六章第一节P154。2.(难)约束反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的方向相反。【答案】错误【解析】约束反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限制的运动方向相反。见教材第六章第一节P1
8、54。3.(易)画受力图时,应该依据主动力的作用方向来确定约束反力的方向。【答案】正确【解析】画受力图的步骤如下:首先明确分析对象,画出分析对象的分离简图;然后在分离体上画出全部主动力;最后在分离体上画出全部的约束反力,注意约束反力与约束应相互对应。见教材第六章第一节P154。单选题1.(中)如图所示杆ABC,其正确的受力图为()。【答案】AA.图AB.图BC.图CD.图DABCDQABCDQRARBRD(B)ABCDQRARBRD(A)ABCDQRARBRD(D)ABCDQRAR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