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比较研究

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比较研究

ID:11148952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0

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比较研究_第1页
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比较研究_第2页
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比较研究_第3页
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比较研究_第4页
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比较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比较研究提要:简单地说物权行为理论的无因性是指一个源于错误的交付也是交付,而善意取得制度则是指让人出于善意有偿取得无处分权占有人的财产不负返还义务。善意取得制度有其天然的弊端性,即主观善意的要求与物权公示原则的基本功能不协调,不动产物权变动不适用善意取得规则,动产物权善意取得的实践作用逐渐消退,因此必须在物权行为理论的框架下构建我国的物权法。    一、传统物权行为理论的概念及物权行为的无因性    学者们关于物权行为理论是否有存在必要有不同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能否为善意取得制度代替。因此,

2、对于物权无因性与善意取得之间的研究首先须从它们的概念入手。物权行为理论概念的最早提出是德国萨维尼,在他1840年出版的《现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写到:私法上的契约,以各种不同制度或形态出现,甚为繁杂。首先是基于债之关系而成立之债权契约,其次是物权契约,并有广泛适用。交付具有一切契约之特征,是一个真正的契约,一方面包括占有之现实交付,他方面包括转移所有权之意思表示。此项物权契约常被忽视,例如在买卖契约中,一般人只想得到债权契约,便却忘记Trdition之中亦含有一项与买卖契约完全分离,以转移所有权为目的之物权契约。  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

3、制度比较研究提要:简单地说物权行为理论的无因性是指一个源于错误的交付也是交付,而善意取得制度则是指让人出于善意有偿取得无处分权占有人的财产不负返还义务。善意取得制度有其天然的弊端性,即主观善意的要求与物权公示原则的基本功能不协调,不动产物权变动不适用善意取得规则,动产物权善意取得的实践作用逐渐消退,因此必须在物权行为理论的框架下构建我国的物权法。    一、传统物权行为理论的概念及物权行为的无因性    学者们关于物权行为理论是否有存在必要有不同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能否为善意取得制度代替。因此,对于物权无因性与善意取得

4、之间的研究首先须从它们的概念入手。物权行为理论概念的最早提出是德国萨维尼,在他1840年出版的《现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写到:私法上的契约,以各种不同制度或形态出现,甚为繁杂。首先是基于债之关系而成立之债权契约,其次是物权契约,并有广泛适用。交付具有一切契约之特征,是一个真正的契约,一方面包括占有之现实交付,他方面包括转移所有权之意思表示。此项物权契约常被忽视,例如在买卖契约中,一般人只想得到债权契约,便却忘记Trdition之中亦含有一项与买卖契约完全分离,以转移所有权为目的之物权契约。  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比较研究提要:简单地

5、说物权行为理论的无因性是指一个源于错误的交付也是交付,而善意取得制度则是指让人出于善意有偿取得无处分权占有人的财产不负返还义务。善意取得制度有其天然的弊端性,即主观善意的要求与物权公示原则的基本功能不协调,不动产物权变动不适用善意取得规则,动产物权善意取得的实践作用逐渐消退,因此必须在物权行为理论的框架下构建我国的物权法。    一、传统物权行为理论的概念及物权行为的无因性    学者们关于物权行为理论是否有存在必要有不同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能否为善意取得制度代替。因此,对于物权无因性与善意取得之间的研究首先须从它们的

6、概念入手。物权行为理论概念的最早提出是德国萨维尼,在他1840年出版的《现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写到:私法上的契约,以各种不同制度或形态出现,甚为繁杂。首先是基于债之关系而成立之债权契约,其次是物权契约,并有广泛适用。交付具有一切契约之特征,是一个真正的契约,一方面包括占有之现实交付,他方面包括转移所有权之意思表示。此项物权契约常被忽视,例如在买卖契约中,一般人只想得到债权契约,便却忘记Trdition之中亦含有一项与买卖契约完全分离,以转移所有权为目的之物权契约。[1]    萨维尼的这一论述包含了三项重要原理:第一,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原理

7、。因为他认为交付是一个独立的契约,它是独立于债权契约的一个真正的契约,与买卖契约是完全分离的。它与买卖契约即原因行为并非同一个法律关系。[2]第二,交付必须体现当事人独立的意思表示,由于这一独立意思表示与原因行为无关,便产生了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第三,交付必须以所有权的转移为目的,物权行为的实施旨在使物权产生变动。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知,传统物权行为是指以物权变动为目的,并须具备意思表示及交付或登记二项要件的行为,它有如下特征:    1、物权行为以物权变动为目的。也就是说以设立、变更或消灭物权关系为目的,它与债权行为不同。债权行为是以

8、发生给付为目的的行为,又称为负担行为。而物权行为是以发生物权变动为目的的行为,又称为处分行为。[3]由于物权行为将发生物权变动,因此行为人应对标的物享有处分权,负担行为则不以负担义务者对给付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