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143859
大小:76.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10
《文学评论:版图的扩张和精神的涣散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学评论:版图的扩张和精神的涣散论文独立自强中的多元分化段崇轩:我先来个开场白吧。今天我们讨论的题目是,文学评论:版图的扩张和精神的涣散。为什么要讨论这样一个题目呢?一是因为当下的文学评论已成为“众矢之的”,且偏激之论甚多。我们需要冷静下来,对文学评论的现状作一些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既要总结它的发展和成就,也要揭示它存在的主要症结。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文学评论的健康发展。二是因为诸位都是搞文学评论的,对当下的文学评论状况较为了解,有许多感受和思考..毕业,通过我们的对话和探讨,对各自的评论写作会有所助益。尽管文坛上、社会上对当
2、下的文学评论指责、批评很多,甚至说得“一钱不值”。但客观地讲,现在的文学评论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发展最快、成果最多、队伍也最为庞大的一个时期。这一点我想大家都不会否认。人们很怀念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评论,那确实是一个思想解放、充满激情的时代。但从学科建设、思想视野、学术深度上讲,是不能跟今天“同日而语”的。过去的文学评论重心在作家协会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主要在文学基本理论、文学思潮、作家作品等几个领域。九十年代之后,文学评论的重心转向了高等院校。除如上讲的三个领域之外,还有现当代文学史、文学思潮、文献学的研究等,可谓成果累累。特别
3、是“文化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给文学评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文学评论的面貌焕然一新。可以说,文学评论的版图在扩张,文学评论的独立地位已经确立。但毋庸置疑的是,现在的文学评论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是严重“危机”。它独立了、强大了,但也开始分化了、萎靡了。我以为最主要的症结就是“精神涣散”。这几年我曾经写过两篇探讨文学评论现状的文章,着重阐述了文学评论的“三分天下”问题,受到一些关注。哪几派“三分天下”呢?一是“学院派”评论,这种评论追求的是思想体系、文化谱系、学术规范等等,它把文学引向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功莫大焉。但正是这种体系
4、的“牢笼”,把鲜活的文学给肢解了,把作者的艺术感觉给扼杀了,背离了文学的真谛。二是“作协派”评论,这是一种传统的文学评论类型,它紧贴当下的文学创作和社会生活,对作家、读者起着某种引导作用。但它往往缺乏思想深度,缺乏独立品格,又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人际关系纠缠其中,这些年来备受诟病,显出一种衰落趋势。三是“媒体派”评论,《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等报刊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记者撰写的文学综述、作家访谈之类的文章,就是典型的“媒体派”评论,它的宣传和造势作用很大,但总是流于浮泛。当然,我的分类也不尽科学,但至少说明了我们的文学评论在今
5、天的多元化态势。下面请诸位就这些问题发表高见。杜学文:刚才崇轩从批评家的身份以及批评特色出发把文学批评分为“学院派”“作协派”“媒体派”等三类,并对他们的批评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各自存在的局限,我以为是非常中肯的。这里我想补充的是,我以为这几种批评都存在着价值选择上的缺失或错位。以“学院派”而言,在价值选择中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显示批评有学术价值而一味地展示自己所拥有的学识,以表示自己的学术水平。因而其文章多有晦涩难懂、不着边际的问题。“作协派”批评则更多地成为一种“造势”批评。出了什么作品,需要进行宣传,以扩大社会影响。于是需
6、要请一些批评家写写文章,说说好话。这样的批评往往溢美之词过多,实事求是的精神较差。而“媒体派”批评的功利目的相比较而言,显得更大。其新闻色彩多于理性分析,追求轰动,吸引眼球以扩大媒体吸引力的意识大于学理性建设。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要否定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增强批评的活力。总的来说,这几种批评都存在着背离批评本身的问题,比如为了完任务、评职称、送人情乃至报刊发行等等。批评的背后是非批评目的的考虑。我以为还可以从批评所关注的问题这个角度来讨论,把批评分为对作品本身的批评和对作品表达的文化意义的批评两
7、种。或者也可以称为文本批评和文化批评,向内的批评与向外的批评。从批评的品格而言我以为这样的划分具有相当的科学性。所谓文本批评,是只对作品自身的批评。它关注的是作品的艺术内涵。如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方式、艺术形式、语言特色等等。它解决的是作品的艺术问题。而文化批评则是把作品作为批评者关注社会文化支点的批评,它的重心不在作品本身。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批评也要对作品产生作用。但是,作品只是批评者表达意见的一个出发点。批评者关注的内容主要不是作品,而是由作品延伸出来的思想,即对社会文化问题的思考。它解决的是价值问题。傅书华:19
8、80年代,那是一个文学批评、文学评论的时代,对那个时代,大家都还记忆犹新,文学批评、评论的活力、声誉,对文学批评、评论的重视,来自于当时的文学批评、评论自身的职责和需要,是对当时那个时代的“在场”性发言,或者说,当时的文学批评、评论,是站在那个时代的思想、精神的前沿位置的。九十年代之后,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