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138142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0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高职课程开发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高职课程开发探究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创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的保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整合,更好地适应了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工作过程由于传统原有课程体系中,理论知识学习与企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因此教育部要求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改革的重点是课程模式的开发,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知识系统化的束缚,将工作过程、学习过程和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从企业和人才市场的需要出发,对原有学科知识进行解构,围绕工作过程进行重构,开发出实践性的学习情境,建设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一、高职课程开发的内涵7 在职业教育领域,课程开发是课程工程涉及的第一个领域,它是指在一定教育宗旨及课程观指导下,系统完整地规划、编制一个或一类课程的一连串作业过程。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它包括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方案的实施及课程结果的评价。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的涵义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促使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因此,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确立全新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理念,开发出与传统学科体系课程不同而能更好地发展学习者职业能力的行动体系课程。一方面要将课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通过分析、综合,把工作过程中的各个部分归入一定的顺序,并使各个部分之间互相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重新设计课程,即课程自身的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另一方面,要按照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顺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程的开发与建设。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的特征7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学习中,学生从多种可能性行动过程中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式,通过有计划的行动,学习者可以有意识地、有目标地影响环境。较之传统学习课程它有其自己的特点:(1)寓知识于情境。项目课程是以项目为参照点贯穿整个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完成完整工作过程,并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2)差异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学习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不一样的,其面对的是不同学习愿景、不同知识水平的学习者。同样的知识,在传统课堂与在实训环境中,表达的方式不可能完全一致。因而课程存在较大的差异性。(3)项目的整体性。课程开发中的项目是为实现某一明确目标而展开的任务集合体,是由一系列活动有机组成的一个完整过程,是范围综合、目标综合、过程综合的过程。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1.课程开发原则课程开发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统一;弱化理论推导,突出实际应用;课程项目化与教学方法更新相结合;结构性综合与功能性综合相结合;学习者认知结构与学科结构相统一;注重教学评价的开放性。2.课程分析课程分析是课程开发的前期工作。包括社会需求分析、岗位能力分析和课程内容分析三个方面。(1)社会需求分析7 社会需求主要指人才市场分析。人才市场分析是对劳动力市场对哪些职业需求旺盛及对某种职业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两方面的分析为基础,为是否设置专业并进行课程开发及专业口径提供依据。社会需求分析的范围要广,重点要明确,突出高职院校的需要。(2)岗位能力分析职业岗位能力以职业对从业者从事职业活动必备的能力为依据,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是将宏观职业结构调查深入到社会某一职业界微观世界中。除了详细分析、有效地描绘出对应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外,职业岗位分析还应对社会能力、个人素养进行分析。(3)课程内容分析在社会需求分析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报告的基础上,组织课程建设小组成员分析岗位能力,确定课程内容。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将确定课程内容转化设计教学方案。通过课程内容分析,将职业岗位的工作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是进行学习情境设计的必需步骤。3.课程设计7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是根据课程分析获得的资料,确定课程标准、内涵,结构等总体构想的工作过程。通过组织课程建设小组,邀请职教专家、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对课程能力分析报告进行论证,最终构建修订课程标准。根据专家意见评审优化后进一步修订课程标准。有了经论证、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组织课程建设小组成员着手建设相应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案,讲稿,课件,标准试题,项目作业,网络作业等教学资源相继建设完善。课程相应的动手环节应包括以下内容:课堂学习、模仿实践、项目实践、综合实训。4.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根据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实践课程本质,体现课程价值、实现课程目标的综合过程。这个过程中可以系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所以,是课程开发过程中实质性阶段。影响课程实施因素主要有:教师能力的培养、配套教材的建设及实训基地的建设。(1)教师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教师对课程方案的态度及教师的能力,直接决定课程方案的实施效果。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但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操作技能,这样就需要专业理论老师走下讲台,走进车间,从一线工人做起,锻炼操作技能;需要生产实习老师,潜心钻研专业理论知识,参加继续教育学习。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朝“双师型”方向发展。7 (2)配套教材的建设教材是体现一定教育理论思想的载体,是课程实施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而“双证”并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世界范围内一个大趋势。因此,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可以将教材与职业资格证书联系在一起。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的特定技能、专门知识和相关经验的证明,是进入相关职业的敲门砖。因此,行业所制定的某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应该成为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依据。(3)实训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课程得以实施的必备条件,是实践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实习基地可分为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大类。校内实习基地对于学生初步的了解、掌握职业相关素养和能力要求有重要的作用。但校内实习基地毕竟是仿真虚拟的,它不利于学生对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的真实了解,难于感受企业的真实工作氛围。在学生实践技能习得的过程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还是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可通过产学结合的方式建成。5.课程评价7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中学习评价与其他种类的学习评价是不一样的。高职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与此相适应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因此,评价标准必须取消单一“理论知识”评价标准,采用观测、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证明书、面谈、自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工件制作、书面答卷、录像及其他方法,实施“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四、教学效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在我院部分专业试点实施之后,经过专业综合和顶岗实习,毕业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与密切关注,学生一次性就业率都达到了100%,并且绝大多数毕业生都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这些毕业生在企业的卓越表现促使一些用人单位与我校建立了长期的用人关系,并设置了毕业生定点培养班级,使学生还未毕业就走上了工作岗位,为校企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2011[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