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与自由-比较视域中的孟庄心学

自觉与自由-比较视域中的孟庄心学

ID:1111583

大小:414.5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07

自觉与自由-比较视域中的孟庄心学_第1页
自觉与自由-比较视域中的孟庄心学_第2页
自觉与自由-比较视域中的孟庄心学_第3页
自觉与自由-比较视域中的孟庄心学_第4页
自觉与自由-比较视域中的孟庄心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自觉与自由-比较视域中的孟庄心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2014年第l期(总第132期)/一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12014/GeneralNo.132/J删哪自觉与自由:比较视域中的孟庄心学魏飞4【摘要】在先秦诸子中,孟子提倡道德自觉,庄子赞同心灵自由。自觉要求心灵反身向内而获得道德的根基,其间更需要心灵付出辛劳以完成修养工夫。自觉的对象是人生全体,修齐治平的整个过程皆要有自觉作为保证。自由即自我超越,是生命本性和心灵的安顿。自觉更倾向于个人身心修养,自由更多关涉人与社会的矛盾。【关键词】自觉;自由;孟子;庄子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60(2014)0l一0096—05自觉

2、,即是自我的觉醒,它孕育于人心,发起自人心对世界的体察。在这个过程中,心灵认识到自身并不孤独,它与外界不断进行着交流,从而将自己置身于各种关系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便是心灵所要面对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在这个世界里,心灵惟有建立起为人处事的原则和规范,方能够实现自身与世界的和谐。自我觉醒,便是心灵构建或认可这些原则和规范。在孟子那里,这些原则规范即仁、义、礼、智之四德。自由,即是自我的超越。自由不同于自觉,它不是后天形成的,而是与生俱来。追求自由是心灵的本性,即便在与世界的纷杂纠葛之中,它也不曾断绝对自由的向往。如果说自觉是用道德来为人生保驾护航,那么自由便是人生这艘航船的目标。自觉和自由

3、作为心灵的两个向度,在更多的时候却表现为一种紧张。自由抵抗着一切束缚,以至道德亦不例外。在先秦道家,特别是庄子那里,这种自由对自觉的反抗尤为显著。一、“反求诸己"——孟子的自觉论孟子主张性善,性善的根据在于仁义礼智等善端内在于心灵。个人的修养便是要践行心灵之善,使其实现于生活之中。在孟子看来,修养过程意味着心灵的历练,历练的关键在于心灵的自觉,而不是依靠外力的推动。孟子将心灵的自觉称为“反求诸己”,笔者认为恰是“反求诸己”这四个字中包含着自觉的三层含义。首先,“反”意味着生活奋斗与道德自觉拥有不同的路径。生活要求心灵不断地向外探索,从而获得满足生存的各种资源。自觉则不同于这样的过程,它要求

4、心灵反身向内,在心灵深处寻获道德根基。道德发源于心之四端,生活只是为四端之善提供了实现的场所。这样一来,道德惟有自觉于心才是坚实可靠的,因为生活多彩而富于变化,它所提供的场所亦是同样的状态。如果听凭心灵在生活中随波逐流,它所要遵循的规范必然型无所定。就实际生活而言,规范的型无所定意味对道德底线认知模糊,认知模糊会使心灵误人歧途,导致生活与善背道而驰,“反求诸己”便是要杜绝此种状况的出现。同时,“反”并不意味着自觉与生活脱节,而是从心灵深处寻找生活意义。孟子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④这便是说,生活所需的万物在“我”之外,它因我之奋斗方能完备实现。而生

5、活始终是蝉我”的生活,其意义不能离开“我”的存在。此处的“我”便是心灵,它是道德自觉的起源和根据。于是心灵反身而诚,方才使道德实践衍化出诸如仁、义、礼、智的具体形式。第二,“求”既不是带有神秘色彩的天启,亦不是随遇而安的放任,而是心灵的历练。自觉}作者简介:魏飞,河北沙河人,(保定071002)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50页。万方数据自觉与自由:比较视域中的孟庄心学乃是自心的觉悟,但这种觉悟并非自动而来,它需要经历一番修养工夫,才能够将道德树立于心灵深处。所以,自觉犹如扪心自问,正如孟子所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

6、路而弗由,放其心丽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①扪心自问并非轻松的过程,它要求心灵拒斥道德之外的诱惑,并时刻提醒自己沿着“善”或道德的路径前行。这其间既有一日三省吾身的孜孜不倦,亦有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坚贞操守。在孟子看来,道德是心灵的正途,自觉则是对心灵的追问。他所说的人性之善并非虚灵的玄设,而是要落实在自觉之中。也就是说,对心灵的追问要用道德的实践加以体认,道德实践则是将心灵之“善端”化为行为之善。从这个意义上看,“求”不仅是求知的过程,也是躬行实践的过程。自觉并非一蹴而就的顿悟,也不是自甘愚昧的自欺,而是将心灵从知行两个方面归束

7、于道德。第三,“诸己”意味着自觉关涉的对象乃是人生的全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整个过程皆要有自觉作保证。在孟子看来,心灵是“诸己”的枢机,它的自觉与否决定了自我行动能否合乎道德原则。这里的“诸己”犹如心灵在生活中的投影,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心灵进行着诠释。当“诸己”离开自觉的指引,它对心灵的反应便失真于道德,而当“诸己”与道德不相一致时,心灵便难免遭遇冲突和矛盾。自觉的本意便是建构心灵和世界的统一性,对“诸己”的全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