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鹤庆县新峰村松茸采育管理案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鹤庆县新峰村松茸采育管理案例分析 松茸是一类与木本植物共生的经济价值较高的大型菌根食用真菌,是云南省重要的非木材林产品,现阶段还不能实现传统意义上的人工栽培,但能通过保育及规范化采收和加强林地管理等技术手段达到稳产甚至增产,但目前民间采取的管理及采集方法,大都简单粗放,科技含量低,当然也有一些做得好的社区,对其经验认真加以总结、推广,可实现松茸的可持续利用。 1、鹤庆县新峰村松茸采育管理案例 1.1新丰村概况 新丰村委会位于鹤庆县西部、剑川、丽江3县的结合部,周围有20多个村社都富产松茸
2、。海拔3100m左右。在2009年,该村共有473户,2118人,承包地(旱地)198.87hm2,主产洋芋、苦荞、甜荞,(当地人俗称村子为洋芋王国)也盛产药材附子、当归和虫楼。有干果地186.67hm2。近年来,村民的收入逐年增加,但随市场的行者波动也很大,该村下有4个自然村,分9个社。有承包山0.87万hm2,(产松茸区只为其中小部分),主要森林类型为云南松天然次生林,也有部分人工云南松林和壳斗科天然次生林和灌木林,林下富产松茸、虎杖菌和其他杂菌,因乡县市场较远,松茸成熟季节,松茸老板直接开
3、车到村内收购,其他可食用杂菌,村民一般自采食用,不到市场出售,村民的经济有3方面:①售洋芋收入;②外出打工收入:③松茸地承包分配款,一般人均200~500元/a。 1.2新峰村松茸产区林地概况 新峰村内的森林,多为天然云南松次生林,在松茸产区内尤为明显的是以云南松为优势树种的次生天然针林,伴生树种有华山林和以壳斗科类为主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树,下木有白花杜鹃、高山刺栎、鸡三柯等,草本有野古草、禾草等。土壤为黄红壤,石粒含量5%~15%,腐殖层薄至中层,湿润度中等。林分密度中等,这类林分很适合松茸
4、的生长繁育。 1.3新峰村松茸采育管理介绍 新峰村集体林的林下资源松茸的采集权并未分到农户而由村集体统一管理,每个村除天保工程区聘用的护林员巡护外,各自然村还用集体经费聘用1~2名管理村集体森林的护林员,加上承包者聘用的松茸采集管理员的巡护管理,这里的森林都管理得较好,既保护了该区林下资源的采集利用,又保护了森林生态环境。 新峰村集体林林下资源的采集权,仍由村集体用村规民约进行管理,主要管理方式是采用公开的竞标承包制,进行采集使用权的动态管理,每年松茸采集期前一月,进行公开竞标承包。所得承
5、包费除用于当年村集体的公益事业外,余额当年按村户口人均全部分完。承包管理办法见村规民约。这种管理办法,已实行多年,承包人主要由村内人承包,这更利于林地管理。这些年,己有30多名本村人进行过承包,全村已对村民实现了百万元的现金分配。村规民约和承包费每年修订一次,村民们都对这种管理方式感到满意。 例如:2012年,新登村罗XX等3人,以11万元的承包金,竞得该村集体林内松茸的采集权,他聘同村人3人进行森林及松茸的采集管理,每人聘用费5000元,购买保护材料费4000元,至8月底,己采售松茸900k
6、g,销售收入10多万元。据本人估计,到松茸采集期结束时,除工资及各项支出外大概可盈利20000元。他们感到满意,来年准备再参与竞标。 在现场,我们请他的松茸保育管理员,现场观看了松茸保育生长状况,共考察了4个菌塘正在生长的松茸,感到受益匪浅。期间还采访了松茸保育员罗华松同志,小罗35岁,高小毕业,一家四口人,妻子务农及家务,他除了聘当松茸保育员外,还在当地打工,以补家庭支出。他家有地0.67hm2,每年收洋芋15000kg,除自用外出售收入10000元。他养猪5头,出售3头。他外聘保育员己3a
7、,工作也熟悉,收入是家庭的重要补充,他说:我非常热爱这个工作。 1.4新峰村松茸管理的村规民约 新峰村委会东登村小组2011年度承包管理松茸山坡的村规民约。 一是承包松茸山坡的个人或个人小组上山搭房和用小枝围护松茸时,一律不准砍竹条、松树、青松叶与树叶穴和树杈。 二是承包管理松茸坡的人员,一定要保护好松茸菌苗位置,不能乱挖破坏。 三是承包管理松茸坡的人员,不准在山中砍柴和挖疙瘩,如发现,罚款100~4000元。 四是护林员每月巡查承包的松茸山坡3~4次,如发现砍伐松树、竹条的最低罚款
8、每棵100元。 五是加发现承包人员小组之间和外人偷卖松茸的罚款500~5000元。 六是本地农户一律不准进入承包区拉松毛和放牧等,违反则罚款50~100元。 七是为了促进新峰村松茸资源发展及护林工作,承包松茸山者必须交抵押松茸资源风险和护林风险抵押金1000元。 八是开始拍卖松茸山使用权之曰起至松茸出结束下山,如出现松茸菌苗塘被破坏,村小组拒绝承担经济损失,由买主自己负责。 九是上述规定,如承包者自己能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村民调解小组协助村委解决。 本规定村民大会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