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性作业开发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性作业开发

ID:11109536

大小:5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0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性作业开发    _第1页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性作业开发    _第2页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性作业开发    _第3页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性作业开发    _第4页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性作业开发    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性作业开发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析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性作业开发----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引言孔子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确,时间如流水,一刻不停的向前。其身后,便留下了为我们所称之的“以前”、“‘曾经”诸语。具有浓厚民族性的历史,也成为了民族乃至人类的财富。虽然时代变化万千,但“愈是新的改进,却愈需要旧的认识。过去和现在,决不能判然划分。”通过学习历史,感知历史,进Ifn成为我们个人、民族、人类发展的动力,这恐怕是历史之最重要的价值之一了。历史作为中国教育中的传统内容,这也正应和了中国传统学术中“通”的特色。经史成为了封建时期历代读书

2、人最主要的学习内容。随着19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化,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世之学”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教育内容。例如,土韬在1883年所作的《变法自强》中,提出“至所以考试者,曰经学、曰史学、曰掌故之学……凡区十科,不论何途以进,皆得取之为士,试之以官。”「幻但是,传统的经世之学又不足以经世,这便迫使人们开始学习西方的有用之学。由此,西方的分科观念和方法也便自然Ifn然的开始影响着我国的教育。特别是1904年《癸卯学制》的设立,使得独立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得以正式开始。同日寸,又因为清末的学制设立是以口本、欧美学制为模版,所

3、以这也使得各个学科本身自分科之初便具有了与欧美课程相同的性质。就西方教育中的课程分科来看,其大致可追溯到古希一腊的“七艺”开始,那时教育学科大致被分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语法、修辞、辩证法。在此之后几经发展到17世纪,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专门就语言、科学、艺术的教学法进行了论述。这是第一次对建立分科教学法进行的尝试,也为具有现代性的学校课程设定奠定了基础。随后,到19世纪由十工业革命的发生,科学与技术口益为人们所重视。这也逐渐影响到教育中学科课程的设置上来,主要反映在古典文科性的课程逐渐为技术性课程所代替。

4、同时,各种具体领域的学科课程出现在学校的教学之中,学科细化的特征较之前代尤为突出。可见,具有现代学科课程的分类产生与技术至上的背景之下,是以控制为中心,追求效率的功利性、工具性课程。一、实践性作业概述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十教育效果的发展、落实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实践性作业其内涵、意义到底为何呢?对此,有许多学者也多有论述,并在教育第一线中也多有实践。若想了解实践性作业的内涵与意义,必然需要了解“实践”的实质。其实,谈论实践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因它往往与机械、模式相联系;一定程度上“最违背思维及话语逻辑的东西”。

5、关十实践,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其相关理论中的论述,对十我们理解其实质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实践的发生遵循着这样的一种逻辑,它“是可以理解的,连贯性的,但是只能取决十能否达到某一特定点(超过了这一点就不再是‘实践的’了,血目_,实践的逻辑还指向实践目的,也就是实现种种希一望或者(生或死的)欲望等等。”的确,实践的发生,是在这样的一种前提下产生的即“习性”(habitus)。习性是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个体在生长过程中,通过无意识的接受客体的影响,在主体的作用下,产生内在的一种生活、行为、思维

6、等习惯。对此,布氏认为习性所指的是“一套享性(disposition)系统,促使行动主体以某种方式行动和反应,也就是人们知觉和鉴赏的基模(笔者按:图式)一切行动均由此衍生。”正因如此,个体的内在无意识的实践逻辑结构,是一种建构的结构,同时也是一种结构的建构。这一切反应在学生的实践行为之中时,则体现在我们应关注十学生个体自我经验的体会上,即一种自我体验。正是由十这种自我体验的存在,从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落实之前的所获得的间接知识,实现从间接向直接的转化。同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这种内在的自我体验达到一定程度时,也在不断的

7、促使学生个体建构自我的经验意识。最终,实现学生个体的健康、全面、有益的发展。二、实践性作业渊源实践性作业作为十学生个体有着重要作用的一项内容,其内涵与实质是侧重十学生的个体自我体验方面。究其这一点来看,它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的。(一)哲学方面实践性作业之最终目的在十促使学生获取一种自我的内在体验。作为主体实践十客体的重要产物一一经验,自然从人类社会活动的一开始便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当然,争议也自然是不断的,如16到18世纪中期的英国经验主义与大陆理性主义之间的对立、争辩等。体验在哲学领域,

8、则表现在经验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上。追溯其根源,大致可从柏拉图的“回忆说”开始。柏拉图认为,人的经验认识自出生伊始便具有了,只是被遗忘;因需要通过不同的刺激,进不断的回忆起先前的认识、经验等。同时,在古希一腊的哲学传统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践观”,即实践生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践行动。受“回忆说”及“实践观”的影响,经验主义的真正诞生,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