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审美无利害应区别“需要”和“欲望”的概念

认识审美无利害应区别“需要”和“欲望”的概念

ID:11067151

大小:66.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09

认识审美无利害应区别“需要”和“欲望”的概念_第1页
认识审美无利害应区别“需要”和“欲望”的概念_第2页
认识审美无利害应区别“需要”和“欲望”的概念_第3页
认识审美无利害应区别“需要”和“欲望”的概念_第4页
认识审美无利害应区别“需要”和“欲望”的概念_第5页
资源描述:

《认识审美无利害应区别“需要”和“欲望”的概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认识审美无利害应区别“需要”和“欲望”的概念  一  无利害关系的自由愉快被康德视为审美判断的第一契机,他把美与快适和善加以比较,认为在这三种愉快里,只有对于美的愉快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自由愉快,因为它既没有感官方面的利害感,也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感来强迫我们去赞许。他把这种观赏方式称之为静观,认为它对一对象的存在是淡漠的,而不会引发人们占有的冲动,[1](P.46)因此它既不属于理智,也不属于意志,而只能是属于情感的对象。  静观这概念源于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人认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的善就是幸福的生活,幸福应伴随

2、快乐;而在各种快乐中,最大的快乐也就是合乎智慧的活动,因为它是思辨活动,它在自身之外别无目的追求,它有着本身固有的快乐,有着人所可能有的自足、闲暇、孜孜不倦。如若一个人终身都是这样生活,这就是人所能得到的完美幸福。[2](PP.225-226)所以到了斯多亚主义那里,就把与自足相对的、追求外在目的的意志活动,以及作为意志的内驱力的欲望分离开来,而对欲望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自然的东西都是容易获得的,毋须刻意追求。它把因欲求而生的内心冲动称之为激情,认为激情是由错觉而生,是灵魂中的不合理的,不自然的运动,它

3、在钱是好东西的信念下贪图钱财、酗酒、挥霍无度而使人内心不得安宁。所以有智慧的人是没有激情的,良好的情感就是愉悦、谨慎和希望。愉悦与快乐相对,是理性的兴奋;谨慎与恐惧相对,是理性的避免;希望与欲求相对,是理性的追求。从而表明幸福的生活就是一种不受欲望所困,远离激情冲动的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亦即是以静观的态度去对待的生活,它带有强烈地否定意志的倾向,[3](P.618)以至到奥古斯丁那里进一步根据《旧约》圣经中的原罪说而视意志是罪恶的根源。[4](P.128)埃里根纳就是按这一思想来解释审美的特性的,认为智者

4、在心中估量一个器皿的外观时,只是简单地把它的自然的美归于上帝,他不为诱惑所动,没有任何贪婪的毒害能够浸染其纯洁的心,没有任何欲念能玷污他。他反对仅仅以感官的愉悦性来判断美与不美,批评视觉被以欲求的心理看待可见形态美的人们滥用了。因为上帝在《福音书》中说:谁以贪婪的目光注视一个女子,谁已在心里犯了通奸罪。[5](P.126)到了近代,鉴于资本主义发展而导致的对社会风气的败坏,又被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夏夫兹博里和哈奇森引入到对美的解释中,如哈奇森认为,美所给予人的快乐不同于基于对利益的预期而源于自爱的那种喜悦,它

5、使人除了获得令人愉快的美的观念外,在美的形式上毫无对利益的任何其他预期,我们源于对象的美的感官把对象构造得有益于我们,完全不同于对象被如此构造时我们对于它的欲望。[6](PP.10-11)经过这一思想演变,到了康德那里就被概括为无利害关系的自由愉快而作为审美判断力的质的契机而明确提出。  审美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判断力批判》的基础部分。他的《判断力批判》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为了沟通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亦即道德理性而作的,他把无利害关系的自由愉快作为审美判断力的质的契机,和与之并存的量、关系、情状

6、这三个契机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实践理性排除内部和外部的强制而使人的道德行为进入自由的境界。所以与斯多亚主义不同,这里并没有否定意志的意思。因为意志作为人的追求一定目的活动,它的合理与否不在于意志本身,而在于它所要达到的目的。而这一点却被叔本华忽视了,这使得他不仅完全倒退至斯多亚主义,而且还按古印度的吠檀多派哲学和佛教的思想,不加分析地把意志看作是造成人生痛苦的最终根源。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出发点也是把审美看作是一种静观(直观)的活动,它使人不再与自己的利害关系联系起来而使人在观察事物时不再

7、是何处、何时、何以、何用,而仅仅只是什么代替这一切的却是把人的全副精神能力献给直观,沉浸于直观,并使全部意识为宁静地观审恰在眼前的自然对象所充满。[7](PP.249-250)他把人生的本质视作为无,认为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之所以这样痛恶这个无,这无非我们是这么贪生,表现着我们这贪生的意志而不是别的,只认识这意志而不认识别的。所以一旦随着意志的放弃,则所有那些现象,在客体性一切级别上无目标无休止的,这世界由之而存在并存在于其中的那种不停的熙熙攘攘和蝇营狗苟都取消了,一级又一级的形式多样性都取消了,随意志的取消,

8、意志的整个现象也取消了,[7](P.562)这时,人们也就自失于对象之中,也就忘记了它的个体,忘记了它的意志,而作为无私无欲的纯粹的认识主体而存在,从而使自己与对象的关系成为纯粹的观审,是直观中的沉浸,是在客体中的自失,是一切个体性的忘怀,是遵循根据律的和只把握关系的那种认识方式的取消。[7](P.274)这时我们所看到的就不是无休止的冲动和营求,不是不断地从愿望过渡到恐惧,从欢愉过渡到痛苦,不是永未满足永不死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