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第4卷2007年l0月第l0期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TheResearchJournalOfChinaEducationalDevelopmentV_01.4NO.1O2O07纸片的数量有多少,用此数量乘以3就是从纸盒中拿出放置在草地上的该色小纸片的数量,按照这个数量将该色小纸片均匀地放置在草地上.然后进行第二轮活动……这样的活动共进行了五轮.活动结束时,大家一起将留在草地上的小纸片找回来放在各个纸盒中送回实验室交给实验员老师.活动小组就地解散,回到教室.第二阶段:先由二组组长宣布汇总统计结果,然后分学习小组讨论教材P6
2、1--62页的4个讨论题,最后得出实验的结论.第三阶段:每个学习小组(注:学习小组是平时上课时的组合,与活动小组人员不一样)派一名代表汇报本小组的讨论情况,由课代表总结,老师进行点评.第四阶段:分学习小组谈本节课的收获,由学习小组组长作典型发言.下面摘录部分学生在本节课的感受,与同仁共享.甘华浪同学说:"户外活动课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培养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彭飞志同学说:"我们爱上户外活动课,既新颖又好玩,不知不觉中就把知识掌握了,而且不容易忘记."曾观摩过其他班上常规课的刘悦同学说:"在常规课上,同学们虽然积极参加活动,但
3、与今天的课相比差别是很明显的,户外活动课使我们印象深刻,知识掌握要牢固得多."这节课虽然结束很长时间了,但学生们仍然兴趣盎然.课后还多次在做这个游戏.通过这节课,我感触颇多.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好课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新颖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想学,乐学,这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②学习活动要严密组织,分工合作,有条不紊,不打乱仗.教师要严密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动态,精心指导,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这是成功的保证.③活动中既要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体会成功的喜悦,又要让学生
4、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④教师应该是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才是活动的真正主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罗岚江西省进贤一中进贤331700【摘要】笔者认为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融情于教,寓德于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关键词】融情寓德创设情境创造机会Optimizetheteachingcourseandimprovetheclassefficiency~uo£4n[Abstract]Theauthorthinksthatw
5、hatisthemostimportantforthemathematicsteachingistooptimizetheteachingcourseandimprovetheteachingefficiency.WeCandoasfollowing:blendingfeelingintotheteachingandputtingthevirtueintotheteaching;creatingthequestionsituationtoarousestudents'appetiteforknowledge;creatingthechancea
6、ndmakingstudentsusetheirhands,mousseandbrains..[Keywords]BlendingfeelingPuttingvirtueCreatingconditionCreatingchance在普及义务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正从应试教育逐步转变为素质教育.初中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科,大纲明确指出:"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提高民族的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1.融情于教,寓德于教
7、.教学是师生的双方共同的活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信息转化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据调查,98%的差生都是受种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才变差的.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22?贪玩,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懒得做作业,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情绪,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状态如何,常常比智力的高低更能影响他们成长.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必须注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非智力品质,推动和促进他们智力发展.切忌对学生冷嘲热讽,以罚代教.不管学生程度如何,教师都应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关心帮助学生.一句表扬的话,一个友好的动作,甚至于
8、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能使学生感动而亲其师,信其道.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第4卷2007年1O月第10期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