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864年以前的俄国来华留学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864年以前的俄国来华留学生1864年以前的俄国来华留学生肖玉秋1727年,俄国政府首次派遣留学生作为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成员到北京学习满汉文字,揭开了近代欧洲国家留学中国的序幕.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俄国政府对传教士团职能进行了调整,决定从1864年起不再派遣随团学生.在这130余年间,俄国来华学生络绎不绝.对这些俄国留学生来华的背景与动机进行研究,分析其教学和管理诸方面的特点,考察其返回俄国后的活动,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清代中俄文化关系①.选派与构成17世纪,随着俄国不断东侵,中俄在划界和逃人等方面开始进行直接交涉.由于言语不通,常常以拉丁语和蒙
2、古语作为媒介,甚至在签订《尼布楚条约》这个事关两国重大利益的时刻也不得不借助通晓拉丁语的法国耶稣会士张诚(P.JoanFranciscusOerbillon)和葡萄牙耶稣会士徐Et升(P.ThomasPereyra)担任翻译.《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中俄接触越来越频繁.俄国政府决心派人学习满汉语言.1700年,彼得一世(P]-eTpI)下令让基辅都主教挑选一名托博尔斯克都主教,同时选拔"两名或者三名善良肯学且年轻的修士学习汉语和蒙古语"②,熟悉中国的习俗,促使中国人信仰基督.1726年叶卡捷琳娜一世(EKaTeplIHaI)在有关组建第2届传教士团的指令中,再次就学习
3、中华语言一事下达指示,命领班普拉特科夫斯基(AHTOHIII':I~aaTKOBCKIin)赴京时带上几名在伊尔库茨克主升天修道院学习蒙语的学生,以便学习汉语和满语⑧.如同俄国派遣传教士来华一样,1727年中俄签订的恰克图条约》同时为俄国选送一定数量学生来华学习汉满语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其中第5条写道:"再萨瓦所留在京学艺之学生四名,通晓俄罗斯,拉替奴字话(即拉丁语——笔者)之二人,令在此处居住,给予盘费养赡."④据此,1727年9月11日,俄国把在1725年就已经挑选好的3名学生作为第1届传教士团学生随郎喀(flopeHu~qaHr)率领的商队派往中国,他们是沃耶伊
4、科夫()_KaBoef'tKOB),普哈尔特(HBaH兀yXapT)和特列季亚科夫(qbejIopTpeTBJ:IKOB)(~).12月26日,3人来到北京,开始了他们的满汉语学习生活.这3名学生即是第一批俄国来华留学生,而1727年12月26日则成为俄国派遣来华学生的开端.从1715年俄国派出第1届传教士团到1794年,俄国共派遣了8届传教士团,其中7届@有随团学生,共计25名⑦,分别是莫斯科斯拉夫一希腊一拉丁语学院,伊尔库茨克主升天修道院蒙古语学校和托博尔斯克宗教学校等学校的在读生.在俄国文献中,这些来华留学生被称为"YqeHIIK"(学生).进入19世纪以后,俄
5、国政府注重提高传教士团人员素质,自1808年第9届至1858年第l4届派出的23名⑧学生多数来自彼得堡神学院等大学,因而改称"CT)几eHT"(大学生),其中第12届瓦西里耶夫(B.rI.Bacl,olbeu)还是蒙古语硕士,第13届的乌斯宾斯基(H.II.YcFIeHCKIIfI)和赫拉波维茨基(M.皿.XpaPlOBlltlKllf1)是神学硕士.1861年俄国依据《中俄北京条约》设立驻华公使馆,由其取代传教士团行使外交职能.1863年沙87皇下令"自1864年1月1日,第14届传教士团的全体神职人员转由宗教部门管理,并由其决定北京人员的去留问题.将世俗人员召回亚
6、洲司"⑨.所以,从1864年起包括学生在内的世俗人员一律停派,第15届至第2O届传教士团成员完全由神职人员构成.在总共2O届传教士团中,共有13届有随团学生,总计48名,而前14届传教士团中神职人员和世俗人员共计154人次,其中世俗人员69名,所以,学生始终是世俗人员的主体.根据中俄文相关文献,笔者对1864年前俄国来华留学生基本情况略作梳理,试列如下⑩:第1届3人(1715—1728年):卢卡?沃耶伊科夫(J1yKaBoeftKOB,?一1734),死于北京,中国史籍中称之为"鲁喀";伊万?普哈尔特(HBaH17)XapT,?一?),中国史籍中称之为"宜宛";费奥多
7、尔(费多特)?特列季亚科夫(e八0p(e八oT)TpeTb,qKOB,?一?),中国史籍中称之为"佛多德".第2届5人(1729年6月16日一1735年):伊拉里昂?卡利诺维奇?罗索欣(H~lapnoHKaJllIHOBIlqPOCCOXIIH,1717—1761);格拉西姆?舒里金(FepacnMHI)r.;IbFtlH,?一1736),死于北京,中国史籍中称之为"喀喇希木";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夫?波诺马廖夫(MIIXall;IAqbaHacbeBV[OHOMapeB,1712—1738),死于北京;阿列克塞?弗拉德金(A~leKceflB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