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痢疾

中医内科学-痢疾

ID:11037968

大小:24.97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09

中医内科学-痢疾_第1页
中医内科学-痢疾_第2页
中医内科学-痢疾_第3页
中医内科学-痢疾_第4页
中医内科学-痢疾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痢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四节痢疾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痢疾,古代有称之为“肠游”、“滞下”等,含有肠腑“闭滞不利”的意思。本病为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为最多,无论男女老幼,对本病“多相染易”,在儿童和老年患者中,常因急骤发病,高热惊厥,厥脱昏迷而导致死亡,故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治。有地区观察到痢疾的流行与苍蝇消长期相一致,因此灭蝇对控制本病的传播有积极的意义。中医药对

2、各类型痢疾有良好的疗效,尤其是久痢,在辨证的基础上,采用内服中药或灌肠疗法,更能收到显著的效果。《内经》称本病为“肠辟”,对其病因、症状、预后等方面有原则性的论述,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并从症状、脉象表现判断痢疾的预后。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滇满闭塞,下为殆泄,久为肠辟。”《伤寒论》、《金匮要略》书中,对痢疾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如赤白痢、赤痢、血痢、脓血痢、冷痢、热痢、休息痢等。《备急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

3、宋代《严氏济生方》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一直沿用至今。《丹溪心法》进一步阐明痢疾的流行性、传染性,*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并论述痢疾的病因以“湿热为本”,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本节讨论的内容以临床常见的痢疾各证候为主,西医学中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出现类似本节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处理。(证候特征)痢疾为外感传染疾病,临床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等为主要证候。一般起病较急,以发热伴有呕吐而开始,继而

4、腹痛,呈阵发性,腹泻大便次数每日约10~20次,粪便性状呈赤白粘冻样、脓血状,里急后重感显著。常为同一地区多人发病,也有呈散在发病者。其特征以湿热疫毒壅滞肠腑症状最为突出。由于人体正气强弱不一,故临床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急慢轻重差异亦较大。轻者不发热,腹痛不著,里急后重不明显,大便次数每日在10次以下,或被误诊为泄泻;重者常在泻痢未出现之前,即有高热、神疲、面青、肢冷以致昏迷惊厥,因此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还有的呈慢性迁延状态,病程在2月以上,或至数年,反复不愈。(病因病机]1.外感时邪疫毒这是痢疾的

5、主要病因之一,又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感受湿热之邪,痢疾多发于夏秋之交,气候正值热郁湿蒸之际,湿热之邪内侵人体,蕴于肠腑,乃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二是感受疫毒之邪。疫毒者,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这种邪气之产生及其致病流行,往往与反常气候有关。所谓“疫气乃异气也,不在六气正化之中”;“疫痢之一方独感者,疫气独盛于一身也”。疫毒邪气,混杂伤人,相互传染,造成痢疾流行。2.饮食不节亦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平素饮食过于肥甘厚味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损伤肠胃;二是因食用不清洁的食物,疫邪病毒从口而入

6、,积滞腐败于肠间,发为痢疾。痢疾为病,发于夏秋之交,这个季节暑、湿、热三气交蒸,互结而侵袭人体,加之饮食不节与饮食不洁,邪从口入,滞于脾胃,积于肠腑。饮食、湿热积滞其中,与气血胶结,传导失常,脂络受伤,遂成痢疾。痢疾病位在肠腑,肠司传导之职,传送糟粕,又主津液的进一步吸收。邪客大肠,传导功能失司,通降不利,气血凝滞腐败,因而痢下赤白脓血。脾胃主受纳、运化之职,升清降浊。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运化失职,饮食积滞阻之于肠腑。《医碥·痢》说:“不论何脏腑之湿热,皆得入肠胃,以胃为中土,主容受而传之肠也。”

7、由此可知,脾胃损伤,可直接影响于肠,所以痢疾病变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痢疾的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由于时邪疫毒或饮食不节而积滞于大肠,以致气血壅滞,与病邪相搏结,肠腑气机阻滞,通降不利,因而产生腹痛、大便失常之症。热郁湿蒸,气血凝滞,腐败肠间,以致肠腑脂膜血络受损,化为赤白脓血下痢,所谓“盖伤其脏腑之脂膏,动其肠胃之脉络,故或寒或热,皆有脓血”。肠腑传导失司,由于气机阻滞而不利、肠中有滞而不通,不通则痛,腹痛而欲大便则里急,大便次数增加,便又不

8、爽则后重,这些都是由于通降不利、大肠传导功能失调之故。’由于人体的体质有阴阳盛衰的不同,痢疾病机的转化又有不同。素体阳虚者,湿从寒化,寒湿内蕴,再加之饮食不洁,邪气食积于肠中,遂为寒湿之痢。素体阳盛者,湿热内蕴,食用不洁之物,从热而化,乃成湿热之痢。不过,“痢因暑热者多,寒者少”;“种种痢疾,总由湿热入胃(肠),此一句便可悟病形矣”,所以临床上以湿热痢为多见,实证为主。再者痢疾因治疗不及时,或素体中焦虚弱,正虚邪恋,或治疗不当,苦寒太过,收涩过早,或患者兼其他病如胃痛、胁痛等,以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