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024581
大小:97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9
《十三五_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与节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101“十三五”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与节能戴彦德1,吕斌1,冯超2(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北京100038;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摘要: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巨量的能源消费已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中国提出了2020年能源消费及煤炭消费总量的双控目标。“十三五”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趋势难以改变。通过测算,在实
2、现既定经济发展目标的情况下,2020年能源缺口将达到6.6亿吨标煤以上。落实“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需要从源头入手,狠抓节能不动摇。关键词:“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节能中图分类号:F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370(2015)01-0001-07一、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一)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从源头落实环境治理的根本途径中国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超出极限[1],环境问题引言能源在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恶
3、化、能源供需紧张、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加剧等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201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因素。尽管年)》,正式提出了中期能源消费及煤炭消费总量自“十一五”以来,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目前依然分别高达2044万吨、2227万吨、2353万吨的双控目标,即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
4、的提出,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给“十和246万吨,大气污染等状况仍在加剧。尤其是近年来爆发的严重雾霾,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持续时间越来越长,蓝天白云已经成为中东部地区的奢望。事实上,大气污染只是中国环境问题的冰山一角,目前整个生态环境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13年,地下水方面,在总数为三五”(2016—2020年)要求。的节能目标提出了更高的“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尽管当前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但由于经济体量大、基数高,经济增量依然很大。据测算,在实现既定经济和社会
5、发展目标的情况下,如沿袭“十二五”末期的能效水平,2020年能源需求将达到55亿吨标煤左右,远超48亿吨标煤的控制目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任务艰巨。面对庞大的能源缺口,节能将是从源头落实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时期,在新形势和新挑战下,必须要狠抓节能不动摇,应将节能作为继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以外的“第五能源”加以开发利用,从而破解能源总量约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条件。4778个的所有监测点中,水质较差和极差的比例高达59.6%,水质优良的比例仅为10.4%[2]。在海洋方面,过去10年流入海洋的污染
6、排放持续增加;在近岸海域,三类及三类以下海水点位已升至33.6%。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中国红树林面积减少了73%、珊瑚礁减少了80%、沿海湿地面积减少了57%。在土地方面,现有土壤侵蚀总面积达到294.9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72%,全国土壤污染物超标率为16.1%,其中重度污染区比例1.1%[2]。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收稿日期:2014-12-31作者简介:戴彦德(1957—),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E-mail:daiyande@eri.org.cn不同
7、浓度PM2.5占比不同控制质量级别天数占比100严重污染4.0%重度污染优14.9%μg/m3中度污染2.4%6.2%12.9%15~358.0%8035~70%PM2.5/70~100比占60100~200轻度污染良别29.7%51.4%22.9%47.6%级质水40同a2013年监测实施城市PM2.5及空气质量级别占比不200海黄淮松株辽长西浙西河河河花江河江北闽南江诸片诸河河河流Ⅰ~Ⅲ类Ⅳ~Ⅴ类劣Ⅴ类b2013年重点区域各项污染物达标城市数量c2013年十大流域水质状况数据来源:国家环境保护部。图1中国环境污染现状·2
8、·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1月问题正在中国集中出现,如图1所示。从全国来看,环境污染正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从人口稠密区、经济发达区向人口稀疏、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常规性污染向非常规性污染、有毒有害污染转化,从局部地区向区域扩散,从江河城市向流域蔓延,从浅层次向深层次演变,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