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常见弊病举隅

小学数学教学常见弊病举隅

ID:11014404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9

小学数学教学常见弊病举隅_第1页
小学数学教学常见弊病举隅_第2页
小学数学教学常见弊病举隅_第3页
小学数学教学常见弊病举隅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常见弊病举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教学常见弊病举隅我听过许多优质课,也看过不少优秀教案或教学设计,有的课看起来中规中矩,甚至很精彩,但是仔细推敲,却不难发现一些弊病甚至通病,这些弊病不除,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下面试举几例,以引起的注意。一、死扣教参教参仅仅是教学资源之一,只能参考,不宜照搬,使用是应以我为主,辨别正误优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所取舍,有所创造。可有的教师却把教参看作金科玉律,不管是否正确,不管是否合适,通通照搬不误。这样做,有时不仅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认识,还可能使教师本人陷入困境。一老师教学“轴对称图形”,在揭示轴对称图形

2、概念时,根据教参,作了这样的板书:沿某条直线将一个图形对折后,折出的两部分如果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轴对称图形。教学推进到运用所学知识辨别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给方法:将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如果折出的两部分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如果经多次折叠,折出的两部分都不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很可能不是轴对称图形。活动展开一会儿,一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你给我们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图形该怎么对折呀?”老师想了一会儿,说:“这两个图形不能对折。”学生不满意老师的答复,说:“你不是让我

3、们用对折的方法辨别这些图形吗,不能对折怎么辨别呢?”老师无法回答,只好说:“这两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用不着辨别。”学生坐下了,但是却小声嘀咕说:“用不着辨别还让我们辨别,真是……”词典对“对折”的解释是“对半的折扣”,这是讲折扣;用于折叠,就应该是对半的折叠。对半折叠,也就是折叠后折痕两侧的部分完全重合,显然这是仅就轴对称图形而言的。既然“对折”只适用于轴对称图形,根据概念确定的辨别方法自然不能用来辨别其他图形了。本来,讲轴对称图形用“折叠”清楚明了而又全面,可教参偏偏要用一个“对折”,而教师不加思考,机械照搬

4、,结果弄出这样尴尬的局面。正当老师准备转入下一环节时,又有一个学生指着教室墙壁上两朵并排的红花发问:“这两朵红花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凭观察,应该是轴对称图形,可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说“不是”。学生为什么会把轴对称图形看作非轴对称图形呢?原来老师以教材、教参为据出示给学生观察的轴对称图形如蝴蝶、青蛙、汽车、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对称的两部分全是连在一起的,而且有的正好是一个事物表面的反映。这些单一图形给学生以误导,使他们认为,只有连在一起甚至反映一个事物表面的图形,才可能是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认识显然是不够完整的。学

5、到的知识残缺不全,在实践中运用必然会遇到难以克服的问题。二、忽视细节细节虽是教学过程中一个细小的环节,但是,如果处于关键位置,它就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时,要是忽视了这样的细节,指导不到位,就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障碍,从而削弱教学效果。尤其是那些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由于学习没有抓住关键,知识技能成了夹生饭,实际运用时,耗时费力而效果欠佳,时间一长,就有可能因此而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下面是两个典型的案例。A老师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先写出两个乘法算式3×4和4×3,让学生写出积,并说出思考方法即乘法口诀。接着,又写出

6、两个除法算式12÷3和12÷4,并出示一幅挂图,要学生求商。一部分学生较快写出了答案,并说出了思考过程:一部分学生经过努力,艰难地写出了答案,但说不好思考过程。在总结求商的方法之后,他写出四个与乘法算式和挂图无关的除法算式21÷7=?14÷6=?,18÷9=?,32÷8=?,让学生练习。几分钟之后,仅有少数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写出了准确的答案,大部分学生求出一部分答案,少数学生只写出一个答案,有的学生面对算式简直一筹莫展。B老师的教学设计跟A老师的设计基本相同,只不过多了两个细节。学生讲求积的思考方法,当说到用乘法

7、口诀时,老师追问:“你怎么想到三四一十二这句口诀的?”学生回答说:“我看见乘法算式里有3和4,所以,就想到了这句口诀。”老师又问:“这句口诀里有三个数字,你为什么只选12作积,而不用另外两个数字?”学生回答说:“另外两个数字乘法算式里已经是乘数了,只能用12来作积。”接下来,做除法算式,老师提醒学生采用类似做乘法算式的方法。学生讲思考过程时,老师又像前面一样,进行两次追问。在学生概括求商的方法时,老师再次强调,根据算式中的两个数字想乘法口诀,用口诀中有而算式中没有的数字作商。在做巩固性练习时,绝大部分学生能又快又

8、准地写出答案,极少数学生计算虽然慢一点,但并不感到吃力。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原来A教师教学忽视了关键的细节:学生虽然懂得求商要用乘法口诀,但是不明白究竟该怎样用。他们学到的知识没有嚼烂,囫囵吞枣只能消化不良,没有真正理解,当然无法灵活运用。而B老师抓住重要的细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把所学知识嚼烂了,消化了,吸收了,应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三、忘记实效课堂教学既要追求优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