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孙中山民生视角下社会救济理念

简析孙中山民生视角下社会救济理念

ID:11014071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9

简析孙中山民生视角下社会救济理念_第1页
简析孙中山民生视角下社会救济理念_第2页
简析孙中山民生视角下社会救济理念_第3页
简析孙中山民生视角下社会救济理念_第4页
简析孙中山民生视角下社会救济理念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析孙中山民生视角下社会救济理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简析孙中山民生视角下社会救济理念摘要:孙中山先生一生倡导博爱,关注社会民生。面对清末民初严重的积贫积弱社会状况,他以民生主义为理论基础,对当时的社会救济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为民国社会救济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发端和奠基作用。关键词:孙中山;社会救济;民生主义;论析中图分类号:K2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128-02一、孙中山社会救济理念的基本内容孙中山的社会救济理念是其在民主革命历程中从当时中国悲惨的民生状况出发,吸收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借鉴西方社会救济思想有益成分而形成的。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对中国社

2、会贫穷的原因进行深入具体的剖析6简析孙中山民生视角下社会救济理念摘要:孙中山先生一生倡导博爱,关注社会民生。面对清末民初严重的积贫积弱社会状况,他以民生主义为理论基础,对当时的社会救济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为民国社会救济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发端和奠基作用。关键词:孙中山;社会救济;民生主义;论析中图分类号:K2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128-02一、孙中山社会救济理念的基本内容孙中山的社会救济理念是其在民主革命历程中从当时中国悲惨的民生状况出发,吸收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借鉴西方社会救济思想有益成分而形成的。其基本内容

3、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对中国社会贫穷的原因进行深入具体的剖析6面对清末民初残破的社会和大量的弱势群体,孙中山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剖析。他沉痛地说:“现在中国之困,只在一穷字”[1]474,“我中华之弱,由于民贫”[1]341。他认为,中国社会的贫穷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中国之所以如此贫穷与当时的政治体制、灾荒、人口等有着必然的关系。第一,对贫穷与社会政治的关系进行论析。贫穷与社会政治是相互影响、制约的,二者有内在联系。孙中山在《香港兴中会章程》中,对近代中国贫弱残破的国情进行了深切讨伐:“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政治不修,纲维

4、败坏,朝廷则鬻爵卖官,众行贿赂;官府则剥民刮地,暴过虎狼。盗贼横行,饥馑交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2]21,“中国所有一切的灾难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普遍的又是有系统的贪污。这种贪污是广生饥荒、水灾、疫病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武装盗匪常年猖獗的主要原因。”[2]89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民所遭的贫困、灾难、苦痛与社会政治腐败有着深刻的必然联系。这种中肯的见解是对传统的灾荒观念的大胆批判和本质超越,具有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特色。第二,对贫穷与灾荒、人口数量的关系进行论析。灾荒与贫困是对伴生物,它们顽固地纠缠在近代中国的病态躯体上,致使全社会苟延残喘、民不聊生。对此

5、,孙中山深刻地指出:“中国人民遭到四种巨大的长久的苦难:饥荒,水患,疫病,生命和财产的毫无保障。”[2]89他站在时代和民族利益的高度,对贫困与灾荒、人口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剖析和沉痛揭示。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尖锐地指出:“乘饥馑之余,因人满之势,遂至溃裂四出,为毒天下”,“灾荒频见,完善之地已形觅食之艰……丰年不免于冻馁,而荒年必至于死亡。”[2]17他认为,人口过多、有限的土地及灾荒,是导致社会贫困的要素,应该引起晚清政府的足够关注。1912年3月,孙中山在《批黄兴等呈》中指出:“吾国民族生聚於东南而凋于西北,致生聚之地,人口有过剩之虞,凋

6、零之区,物产无丰阜之望,过与不及,雨失其宜,甚非所以致富图强之道。”[1]294由此可知,孙中山在当时已充分认识到,人口增长和自然环境、物产的失衡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贫穷的一大因素,也是实现国强民富的一大障碍。(二)确立社会救济应是政府职能、国家责任之观念中国传统的社会救济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缺乏刚性的制度约束。孙中山对比中西社会救济的差异,提出社会救济应是政府的职能,国家的责任。1912年4月,他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上指出:“国家岁用不足,是可忧的,收入有余而无所用之,亦是可虑的……设有不幸者,半途蹉跎,则五十以后,由国家给予养老金。此制英国亦已行之,人

7、约年给七八百元,中国则可给数千元。如生子多,凡无力养之者,亦可由国家资养。”[1]324这是在民国之初,孙中山公开宣讲政府应仿效西方国家,承担社会救济,保护弱势群体6。同年10月,孙中山在《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一文中提出:“将供给国家政费之需要而有余,然后举其余额,以兴办教育及最要之慈善事业,如养老恩俸,收养残废坡瞎之人。”[1]324这说明,孙中山欲以国家财力举办社会救济事业,确立了弱势群体受国家救济是一种权益,而国家对其救助是一种义务和责任。1924年1月,孙中山在解释新民生主义时提出:“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

8、之生活。此外如养老之制、育儿之制、周恤废疾者之制…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