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009176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9
《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摘要】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语文教育在重视语文能力开发的同时,注重人的发展,防止语文教育的失衡和异化,这是世界语文教育改革的共同课题,也是整个世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初中语文;塑造;健康人格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语文教育在重视语文能力开发
2、的同时,注重人的发展,防止语文教育的失衡和异化,这是世界语文教育改革的共同课题,也是整个世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从语文学科自身来看,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既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其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1.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5我认为中学语文阅读课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有显形教育和隐形教育之分。所谓显形教育.就是教师结合课文知识的教学.公开地对学生作政治思想教育。这样的教育.赞扬什幺,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斥责什幺,针对性强目的明确.观点鲜明要歌颂.就直抒胸噫,感情热烈奔放:要揭露,就如匕
3、首、投枪.针锋相对正面攻击。这样学生爱恨分明,在大是太非面前毫不含糊。5所谓隐形教育是与显形教育相对而言的,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在传授语文知识时巧妙地把政治思想教育渗透进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教育。语文课中的隐形思想教育,一般具有以五个特点和作用:1、生动性和吸引感染作用。语文课的隐形教育不是用干巴巴的口号来说教,不是机械的脱离知识传授的单纯教育.而是追求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巧妙结合,力求教育形式灵活多变、生动活泼。使学生由情理到知书而识礼,从生动性来看,这样的隐形教育能感染学生,学生容易接受。2、隐性教育力求避免呆板的说教形式.避免千篇一
4、律的教法,这就使隐形教育具有创造性。3、隐形教育是渗透:传授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创造性地上好每一节课。就这一点来看隐形教育是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纽带。4、语文课主要是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技能,比如很多课文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关心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因此可以说.理清文脉掀起学生情感波澜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5、归纳,提高思想认识。一般地说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时机。这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5、步骤。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2.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中塑造健康人格“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材中相当一
6、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5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因此,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中学教育,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要特别注意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感受美、发现美,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美,感知美,是需要一定能力的。也就是说,审美感知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生而具备的天赋能力,而是需要在后天的学习中不断去培养。学
7、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3.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陶行知曾说“我们的教育不限于学校的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讲,课程已不再是学校的专利。因为“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这一教育观点与当今的课改思想一致,强调实践过程,重视感悟体验。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领下,老师应充分地利用和挖掘社会、生活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
8、知规律,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