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法治疗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法治疗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法治疗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femalesexualdysfunction,FSD)的效果。方法:2009年1~12月五洲女子医院门诊对产后42天复查的病人,通过问卷调查有性功能障碍的女性113人(年龄24~42岁),将其随机分为盆底肌康复训练组与对照组(治疗组n=56,对照组n=57)。治疗组患者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每周2次,15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自行盆底肌肉锻练,每日2次。通过产后女性诊断量化标准及评分表调查,
2、评估盆底肌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的效果。结果:盆底综合肌力、性高潮、性生活质量满意度等方面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康复组产妇性生活不及所望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性生活高于所望多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康复组产妇治疗效果明显。见表3。2.2.25产妇治疗前、后性生活质量调查治疗前,康复组产妇性生活质量处于低水平质量所占比例及性生活质量处于一般水平所占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康复组与对照组产妇性生活质量处于高水平所占比例均为0。治疗
3、后,康复组产妇性生活质量处于低水平质量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处于一般水平所占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性生活质量处于高水平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康复组产妇治疗效果明显。见表4。2.2.3产妇治疗前、后性交痛发生率治疗前,康复组产妇性交痛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康复组产妇性交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可见康复组产妇治疗效果明显。见表5。3讨论3.1妊娠阴道分娩与性功能障碍盆底肌肉,特别是肛提肌和会阴部肌群参与女性性功能和性反
4、应。在妊娠过程中,逐渐增加的腹压加重了盆底组织的负担,不仅损伤了盆底肌肉和括约肌,还对盆底神经造成一定损伤,神经传导时间延长减低了盆底肌肉收缩的能力[2]。另外,产道损伤及会阴侧切[3]等这些组织损伤使产妇分娩后容易出现器质性性功能障碍。阴道助产与产后性生活质量亦有关,接受阴道助产术的产妇与阴道自然分娩产妇比较,前者产后性交痛发生率及性生活质量下降率升高[4-5]。5女性产后性功能障碍是一种发病率高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性欲低下,个体持续反复地对性生活缺乏兴趣或缺乏性幻想[6]。女性生殖器反应缺失,表现为主观性兴奋、性器官
5、及身体其他部位性反应的缺失。性高潮障碍是,随经充分性刺激和性唤起而发生持续性或反复发生的性高潮困难、延迟或缺如。阴道痉挛是阴茎插入阴道时,阴道外1/3平滑肌不自主地痉挛收缩。性交痛是指持续或反复出现的发生于性交各时期的阴道疼痛。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妇女的生活和工作,而初产妇发生率更高。3.2产后盆底康复训练与性功能障碍本研究显示,康复组与对照组113例患者中,均坚持到疗程结束。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产妇盆底综合肌力基本恢复正常(IV)及完全恢复正常(V)者为84%,而对照组仅为22%,康复组盆底肌力明显增加,两组
6、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康复组产妇感到阴道松弛状况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患者感觉阴道紧缩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盆底肌肉锻炼、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后,康复组产妇每周性生活频度和性高潮出现次数增加明显,性生活质量的满意度也有较大改善,性交痛发生率降低。由此可见,盆底肌肉锻炼、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唤醒产妇深层和浅层肌肉收缩的本体感觉,增强会阴与腹部收缩力,增加深层和浅层肌肉I类与II类肌纤维的收缩及肌力。各种场景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让其性生活时,通过反射性收缩盆底肌肉,达到性高潮,出现性快感。康复锻炼不但可
7、加快分娩后参与性活动的组织、器官、神经损伤恢复,还可增加性激素分泌。因此,康复锻炼对治疗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具有重要意义。5在女性性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中,不仅与阴道壁张力有关,还受社会、家庭、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7]。妇女长期以来受封建传统性观念的影响,形成一种压抑性行为的错误观念,使大脑中性欲中枢的兴奋受到抑制,长久的抑制得不到解除,则可能出现对性生活的淡化。产后由于产妇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休息不足而导致疲劳使性欲下降;丈夫不够体贴,性生活粗暴导致性交疼痛等,都可以引起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康复锻炼治疗在西方等发达国家
8、应用已较广泛,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采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在临床上应得到普及推广,它对于提高我国妇女性生活质量、维持婚姻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徐晓阳,姚珍薇,王焕英,等.产后性生活质量与分娩方式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学杂志,2003,38(4):219-222.2董延磊,韩文,张师前,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