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ID:10998950

大小:4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09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_第1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_第2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摘要阅读教学,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直都是阅读教学,那么阅读能力就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学好语文的阅读课十分重要。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们对阅读的要求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中国9/vie  关键词培养性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1002-7661(2017)10-0054-02  一、确立现代语文阅读新理念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次语文课改中,最近的新课改对阅读要求之高,阅读量之大是罕见的。《语文课程标准》对

2、阅读提出的总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传统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但也是围绕着教师灌输而进行的。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作业,抽背学生,久而久之,学生成了应试的机器,他们主动安排阅读的凤毛麟角,学生越学越乏味,甚至厌学、辍学。这是阅读教学的一大症结。  二、努力重视情感因素,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文章感情的传导者。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有所知,又要让学生有所感,才能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

3、实现语文育人的目标。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要大胆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了解文章的主要摘要研究提问的艺术,力争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能设计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提问。一是与文本对话;二是生与生对话;三是生与自我对话;四是与生活对话;五是与教师对话。教学中教师只有将自己的感情和课文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感染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论文格式,阅读教学。做到:以文动己,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对于初中生来说,经过了六年的义务教育初级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能力,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正

4、在形成,不同的学生学习兴趣和需求开始发生变化,甚至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或者加以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三、艺术教育推动阅读  上语文阅读课的时候,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然后老师范读课文,学习字词,划分层次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分析课文,最后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似乎这成了语文阅读课的固定模式,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语文失去兴趣,认为只要自己按照这个模式学习,自己也能学会,老师在这时似乎显得有

5、些多余。怎样才能消除这种固定模式带来的消极影响呢?如果,把教师比作乐队的指挥者,学生是听众,指挥者靠手中的指挥棒来使音乐的旋律跌宕起伏,听众的思绪随着多变的音符一起沉浮,感受鲜明的节奏,这不仅抓住了听众的耳朵更抓住了听众的心。阅读教学的艺术性也该如此。教师是指挥者,学生是听众,课文就是乐谱,它需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在一起,它需要语文教师把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也需要把局部性教学设计和整体性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构成课堂教学的整体。阅读教学的课堂自身也需要有一定的气氛,即热情、主动和求知的气氛。语文阅读课上,语文教师不单单

6、是引领学生认识字词、分析课文,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不是单凭教师的“教”就可以学会的,却在于平日的培养,这就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培养性。当然,这个培养性不仅表现为知识能力,还有道德修养、文化素养等等多方面的体现。  四、阅读策略的形成  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学习个性化倾向正在形成,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很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让学生自己讲讲思考的过程更是少有,一般都是,老师先讲一段,再让学生模仿自己的思路去分析下一段,把学生变成了老师的复制品,这就抹灭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现代社会需要这样一类

7、阅读: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阅读的过程即是对信息的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的过程,“没有空白时段供学生思想翻飞,一切精彩的师生交谈便失去了依据。”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在阅读课上“格式化”学生们的思路,应该在带领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情况下,启发学生进入理性思考的境界,从而使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