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00例门诊静脉输液患儿护理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100例门诊静脉输液患儿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在静脉输液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方法:选择100例2~6岁患儿按护理常规要求进行输液,并进行心理护理;结果:通过心理干预,100例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8%,所有均成功完成输液;结论:患儿通过心理护理,能够配合治疗,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并保障液体顺利输完。【关键词】:儿童;静脉输液;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59-026浅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基本的给药方法
2、,也是护理工作重要的内容之一,特别是儿科,在2~6岁的患儿中,静脉输液更是最常见的给药方法。2~6岁的患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能否顺利地给患儿完成静脉输液,关系到医护质量,直接影响到护士与患儿及其家长的关系。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2岁以前通过以母爱为中心的育儿方式,获得舒适和安全感,进而对周围的环境有基本信任感;4岁起开始独立进行一些有目的的活动和学习判断家庭成员的关系,他们开始意识到社会和他人的期望、赞赏而产生成功感[1]。因此,对2~6
3、岁患儿在输液过程中进行心理护理并取得其配合,对顺利完成输液显得尤为重要。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近期临床输液2~6岁患儿100例,其中初次接受输液治疗者63例,接受输液治疗2次以上者37例。1.2心理护理在临床输液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患儿的恐惧、好动、哭闹不安以及家长的担心、疑虑等一些问题,适当的心理干预能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完成输液。1.2.1恐惧6恐惧是2~6岁患儿在面对住院、治疗、疾病的特
4、征性心理问题。90%的患儿住院以后不能适应新环境,不愿意接受输液治疗。在63例初次接受输液的患儿中,100%的患儿均存在恐惧心理,反应为紧张、哭闹、面红、肢体反抗等,不能配合治疗。2~6岁的儿童有着特殊的心理活动,他们对周围的事物非常敏感,能明显地感觉到周围的人或事对自己的威胁;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又仅在于表面,因此,在面对输液治疗中,恐惧心理占主导地位。面对此类患儿,护理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语言温和,与患儿多
5、接触,消除陌生感。通过对话,初步了解患儿喜欢的人物及所处的环境;②客观真实地向患儿介绍输液治疗的过程,介绍时应注意语言技巧,尽量使用轻松愉快的语言,以消除其对静脉穿刺的恐惧感及其紧张心理,配合治疗;③穿刺时动作应轻柔,可边穿刺边与患儿交谈,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交谈时可使用鼓励性及奖励性的语言,肯定患儿在接受治疗时表现出的勇敢与坚强,使其心理上得到满足,更好地配合下一步的治疗。本资料37例中有2次及2次以上的输液治疗经验的患儿所表现出的恐惧明显少于初次接受输液的患儿,
6、但他们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恐惧心理,主要表现在对一次穿刺成功率、为他输液的护士阿姨是否熟悉等。因此,对他们进行输液时,应多鼓励,多表扬,提高穿刺技术,尽量满足他们的条件,如可以自己选择穿刺部位,选择固定的护士为他进行穿刺。1.2.2好动活泼好动是这个年龄段的患儿的特点。在整个输液过程中,常会出现液体外流、针头脱出血管外等现象。应耐心说服患儿保持安静,讲明其利害关系,并加强巡视,以保证顺利完成整个输液过程。1.2.3
7、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6由于目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患儿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有着直接的影响,家长的倾向可以变为儿童的倾向,如不要某护士阿姨打针等等。在临床,我们发现,家长与患儿在许多问题的表现形式上几乎是相同的,家长的恐惧感、悲哀感、焦虑感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为
8、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用得体的语言,稳重的动作,诚恳的态度取得家长的信任,包括耐心解释、操作熟练,切不可简单生硬。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1.3医护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1.3.1准备工作未做好有时会出现忘带输液贴、止血带之类的事情,甚至会出现输液卡上的名字与病人的名字不符,以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