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猪蓝耳病暴发反思我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从猪蓝耳病暴发反思我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ID:10986347

大小:2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9

从猪蓝耳病暴发反思我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_第1页
从猪蓝耳病暴发反思我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_第2页
从猪蓝耳病暴发反思我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_第3页
从猪蓝耳病暴发反思我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_第4页
从猪蓝耳病暴发反思我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猪蓝耳病暴发反思我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猪蓝耳病暴发反思我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调查研究重庆经济2007?8从猪蓝耳病暴发反恩我市动物疫病挖体系建设口欧阳林周韶晖汤卫东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病情况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兽医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1987年,美国首次报道该病;1988年加拿大,1990年西德相继暴发该病;1991年,疫情蔓延至荷兰,比利时,西班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1992年,希腊,澳大利亚相继报道该病的发生.日本于1993年首次分离到该病毒,同年,菲律宾,朝鲜和韩国也证实了该病的存在;我国于1995年首次发现该病.目前,蓝耳病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高致

2、病性猪蓝耳病由蓝耳病变异毒株引起,与常规病毒相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更高,仔猪发病率可达1o0%,死亡率最高达70%;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率达20—30%;母猪流产率达30%以上,死亡率达10%做右.2006年5月底,江西南昌部分猪场开始出现以呼吸急促,全身发红等为主的病例.6月中旬,南昌周边地区出现相同病例;7月,疫情在全省蔓延.8月,疫情在整个华东,华南地区暴发.2006年9月,农业部将本次疫情暂定为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及继发感染引起的以生猪发热,皮肤发红和出现呼吸道症状等为特征的"高热病";2o07年4月,农业部正式锁定本次疫情的病原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我市万州区于2o06年11月首次

3、发生疫情,今年4月下旬以来,全市大面积暴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大量生猪发病死亡.截至7月25日,全市32区县292个乡镇发生疫情,发病生猪26.9万头,死亡6.7万头,扑杀5.9万头(含疑似和确诊疫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已严重威胁着我市畜牧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和动物源性食品卫生安全,影响到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市委市政府加强领导,采取了加强免疫,检疫,隔离,消毒等综合防控措施,全市疫情得到有效缓解,目前,全市仅有15个区县94个乡镇存在疫情.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大面积暴发的主要原因(一)动物疫情防控预案不完善.蓝耳病在我国猪群中长期存在,本身属二类病,只感染猪,

4、不感染人和其他动物.在疫情发生之初,国家未将其纳入重大动物疫病管理,直到疫情大面积暴发,才寻求应对之策.疫病暴发后,因缺乏明确的强制销毁补偿政策,养殖户对扑杀政策有抵触情绪,增加了疫情防控难度.另外,从技术的角度看,该病属蓝耳变异毒株,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认定,尽管农业部组织了大批专家进行攻关,但从疫病首次发生到最后认定仍然用了11个月的时问,错过了疫病控制时机的最佳时机.(二)缺乏有效治疗的药物.蓝耳病属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只能采取加强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加强检疫,对症治疗等综合防控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控制该病的流行蔓延.以前使用的普通蓝耳病疫苗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没有免疫效果,新研制

5、疫苗需要一定的周期,无法在短期内控制疫情.加之蓝耳病本身属免疫抑制病,主要导致免疫缺陷,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继发或并发伪狂犬,细小病毒,附红细胞体,猪链球菌等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病.单一控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病,效果不理想.(三)未严格执行引种审批制度和隔离观察制度.随着贸易往来的增加,商品流通十分频繁,长途贩运,异地引种频繁.部分养殖场(户)怕麻烦,缺乏引种审批意识,盲目到疫区引种.隔离观察设施严重不足,对进出动物不能进行隔离检疫观察,动物疫病潜入风险极大.再加上部分地区受眼前利益的驱使,谎报,瞒报,不报疫情,致使疫情形势不明朗,外调种猪或商品猪而造成疫隋的进一步扩散.三,动物疫情

6、防控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一)疫情预警预报不及时,疫病检测周期较长.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禽流感,口蹄疫等疫病不仅对动物造成严重危害,部分疫病对人体有极大的感染性,人畜共患,相互感染,威胁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严重时造成患者死亡.这类疫病诊断检测必须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进行,达到早诊断,早预防,才能应对?43?重庆经济2007?8动物疫病侵害,防止疫病扩散,确保社会稳定安全.目前,我市动物疾病防控中心还未建成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一旦出现相关可疑病例,需把病样送到北京国家P3实验室检测,送检时间过长(7—15天),不能及时诊断检测,延误疫情处置,而造成疫病扩散.(二)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易产生

7、二次污染.今年我市暴发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死猪处置,大部分区县采取深埋方法进行处理,少数养殖户随意抛弃病死动物,产生二次污染,严重威胁我市的社会公共安全.据市农业局调查,这次蓝耳病暴发,仅垫江县农户将病死生猪抛入河沟被冲到长寿湖的就超过2000头,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市动物无害化处理能力弱,全市仅有一个设计日处理能力10吨的中梁山动物无害化处理场,由于前置设施及无害化处理后形成的污水,废气处理能力不足,达不到原设计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