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983956
大小:35.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09
《体温计的原理是什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体温计的原理是什么 体温计又称“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的工作物质是水银,它的液泡容积比上面细管的容积大的多,液泡里的水银由于受到体温的影响体积膨胀,就会使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发生明显的变化。人体温度的变化一般在35℃到42℃之间,所以体温计的刻度通常是35℃到42℃,每度的范围又分成为10份,因此体温计可精确到1/10度。体温计的下部靠近液泡处的管颈是一个很狭窄的缩口,在测体温时,液泡内的水银,受热体积膨胀,水银可由缩口部上升到管柱某位置,当与体温达到热平衡时,水银柱恒定。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外界气温较低,水银遇冷体积收缩,就在狭窄的缩口部断开,使已升入管内的部分
2、水银退不回来,仍保持水银柱在与人体接触时所达到的高度。体温计是一种最高温度计,它可以记录这温度计曾测定的最高温度。用后的体温计应“回表”,即拿着体温计的上部用力往下猛甩,使已升入管内的水银,重新回到液泡里;其它温度计则不能甩动,这是体温计与其他液体温度计的一个主要区别。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有何区别 体温计由玻璃外壳、玻璃泡、水银、毛细管、刻度及单位符号组成。对比普通温度计,它的玻璃泡容积更大,玻璃管内径更细,而且水银是液态重金属,金属往往对温度反应快,对于微小的体温变化能显示出较长的水银柱变化,因此测量结果更精确。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缩口
3、,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升到上面玻璃管里,读体温计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遇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仍指示原来的温度,所以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且水银表面张力大,与空气接触面呈半球型,能减少观察的误差。而普通温度计则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所用其它液体(如煤油,酒精等)表面张力小,与空气接触面多呈凹面,不利于观察。欧盟为何要封杀“水银体温计” 欧盟封杀的原因是水银温度计具有远远超出人们想象的危险性。人们把其放在口腔内测量体温,万一体温计断了,水银很有可能流到口腔内乃至被吞下。如果皮肤被断裂的水银温度计划破,很可能会造成感染,引起皮肤发
4、炎;而水银为毒性物质,进到人的血液里会危及生命。专家提醒:如果一旦孩子误吞水银,应立刻送往医院。为了尽快把水银排掉,这时候病人首先是不能吃饭,要赶快多吃一些粗纤维的蔬菜类食物。水银掉在地板上,千万不要等它挥发,也不能用吸尘器吸,最好用普通的小铲子或是锡箔把大滴的收集起来,对于微小的水银液滴,因为难以寻找且不易收集,可采用硫磺或三氯化铁洒在水银的可能沾染范围,两者都可以与水银反应而消除危害。华氏温标和摄氏温标的概念 华氏温标(Fahrenheit,符号为℉)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32℉,水的沸点为212℉,中间有180等分,每等分为华氏1度。1712
5、年左右,德国物理学家丹尼尔·加百列·华伦海特(DanielGabrielFahrenheit,1686-1736)基于虎克的研究,将冰与盐混和后,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订为0℉,而概略地将人体温度定为100℉,两者间等分成100个刻度。至今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仍在使用。“摄氏度”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温标,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摄尔维斯提出来的。他把冰点定为一百度,沸点定为零度,其间分成一百等分,一等分为一度。但是,在使用中,人们感到很不方便。摄尔维斯第二年就把该温度表的刻度值颠倒过来使用。又隔两年,著名博物学家林耐也使用了这种把刻度颠倒过来的温度表,并在信中
6、宣称:“我是第一个设计以冰点为零度,以沸点为一百度的温度表的”。这种温度表仍然称为摄氏温标(又叫百分温标)。后人为了纪念摄尔维斯,用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母“C”来表示。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 水银温度计是膨胀式温度计的一种,用来测量0℃~150℃或500℃以内范围的温度,它只能作为就地监督的仪表。用它来测量温度,不仅比较简单直观,而且还可以避免外部远传温度计的误差。使用水银温度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使用前应进行校验。(可以采用标准液温多支比较法进行校验或采用精度更高级的温度计校验。)(2)被测物质的温度不得超过该种温度计的最大刻度值。(3)温度计有热惯性,应在温
7、度计达到稳定状态后读数。读数时应在温度凸形弯月面的最高切线方向读取,目光直视。(4)水银温度计应与被测工质流动方向相垂直或呈倾斜状。(5)水银温度计常常发生水银柱断裂的情况,消除方法有以下两种。①冷修法:将温度计的测温包插入干冰和酒精混合液中(温度不得超过-38℃)进行冷缩,使毛细管中的水银全部收缩到测温包中为止。②热修法:将温度计缓慢插入温度略高于测量上限的恒温槽中,使水银断裂部分与整个水银柱连接起来,再缓慢取出温度计,在空气中逐渐冷至室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