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拙美发展历程中三种境遇

稚拙美发展历程中三种境遇

ID:10982866

大小:2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9

稚拙美发展历程中三种境遇_第1页
稚拙美发展历程中三种境遇_第2页
稚拙美发展历程中三种境遇_第3页
稚拙美发展历程中三种境遇_第4页
稚拙美发展历程中三种境遇_第5页
资源描述:

《稚拙美发展历程中三种境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稚拙美发展历程中三种境遇摘要:本文从王国维的人生的三种境界得到启发,借用禅典:“古德有初时山是山,水是水。向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又向后,山仍是山,水仍是水”三个阶段的喻意来表述中国美术史上“稚拙美”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思想层面与表现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完善“稚拙美”这一艺术特征的形成发展状况,得出“稚拙美”是一种成熟的绘画形式,是画家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达,表现为稚朴、简拙的美,其在美术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而不是幼稚、笨拙的代名词。关键词:稚拙美巧拙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王国维《人间词话》:

2、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禅典有云:“古德有初时山是山,水是水。向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又向后,山仍是山,水仍是水”三个阶段、次第。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与规律,“稚拙”作为美的一种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经历了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我以为,稚拙之美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三个境遇与这三种境界有相似之处。61稚拙美的初级阶段——看山是山原始美

3、术、民间美术有一个共同的美学品质,即稚拙之美,即在幼稚而又笨拙的艺术形式中表现出一种原始而又纯真的情感。原始人通过模仿自然,大胆流露出自我意识,用率真、质朴、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具有朴素的情感意味的稚拙美的世界。这些绘画作品看上去幼稚、有趣,如儿童画一般,是人类思维和艺术水平发展还不成熟的表现,也可以说是稚拙之美的初级阶段。我想就这一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1精神层面原始岩画和儿童画都来源于“本真”,未经修饰,显示出原始的生命状态。原始人的艺术特征是感性观照的方式,即以感性形象化的形式把现实的景象,呈现于意识,

4、继而物化在创作活动中,在这个过程里没有过多理性的介入,是与他们当时的生存方式相一致的思维方式,具有一种天然性。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简单、直观的,是一种本能,他们还没有能力对物象作深入的分析,仅是凭感官来认识和判断事物。6从史前人类的绘画遗迹可以知道,原始人类的巫术礼仪活动和图腾崇拜是原始思维影响下的最直接的产物,原始绘画则是这种反映的图式形式,而也正是由于原始人旺盛的生命力和理性辩识力低,才创造出了简单、真挚和纯朴的稚拙美的世界。如果说原始人和儿童在思维上都指幼稚、不成熟,其艺术表现源于本性,其“真”是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

5、映,那么,民间美术的“真”则是体现在本性的“求生、趋利、避害”上,对吉祥、如意的祈求,对生殖、生命的渴望无处不在,老百姓总是用寓意的形式来寄托对美的追求。原始美术和民间美术均反映了无意识的原始冲动,荣格称之为“原始意象”或“原始模型”,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根植于人类生命的本体。从民间美术的历史发展及存在形态来看,它秉承了原始文化的性质,与上层文化相异,它的目的和基本功能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因此,这种思维方式也是人类思维的低级阶段。1.2表现形式6原始人和农民没有经过专门而严格的训练,没有线条、明暗的转换以及色彩的构成等

6、所谓的绘画法则可遵循。原始绘画产生于洪荒、神秘的远古巫术时代,民间绘画表现的则是老百姓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不同的目的使他们的绘画形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他们却具有相似的思维特征和共同的稚拙美表现,以夸张变形、设色大胆、构图奇特为特征:a造型上,带有强烈的直观性,不拘泥于物象的比例,具有符号性,不合常理、简约却感人至深。b色彩上,认识简单,只关注鲜艳的颜色,很少注意到灰色调,夸大色彩的纯度,常用原色,不经调和的并置,形成明快、艳丽的视觉效果。c构图上,多采用平面构图,装饰性强,有动感,没有边框意识,极富趣味性。

7、d创意上,想象力丰富、奇特,经常以神秘、天真和浪漫的主题来描绘万物。原始绘画和民间绘画没有所谓绘画法则的条条框框的限制,都是发自人类天性的艺术,不讲技法、画理,逾越了透视,构图等一般的常规,用炽热的情感,特殊的形式展现着非凡的魅力,创造了一种稚拙的美。2脱离稚拙美形态的阶段——看山不是山2.1精神层面“《庄子》所谓‘淡’,‘游心于淡’(《应帝王》)的‘淡’乃是自然无所饰,也就是他向往的朴。但凡属创造出的朴,《老子》曰:‘复归于朴’,《庄子》曰:‘既雕既凿,复归于朴’,皆是经过雕凿而‘复归’。《庄子·大宗师》‘吾师乎,吾师

8、乎?……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这皆不是游戏式的,也不能‘一超直入’,仍然需要一定的苦功。”[6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480]凡事皆如此,绘画由最初的萌芽状态,进入到成熟期,人们的绘画技巧也愈发娴熟,在追求技艺熟练的过程中,人类某些真挚的情感可能就丧失了,稚拙之美也经历了这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