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3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课时练1.3地球的运动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3课 地球的运动(一)——自转测控导航考点题号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2、5、11晨昏线图的判读6、7、8、12地方时、区时与日界线3、4、6、9、11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0一、单项选择题(对应学生用书第258页) 2011年3月,有甲、乙、丙、丁四架飞机以同样的速度沿所在纬线自西向东飞行(如图)。据此回答1~2题:1.四架飞机运动角速度最慢的是( ) A.甲B.乙C.丙D.丁2.在乙飞机上空俯视地球绘制的地球运动的投影图正确的是( )解析:
2、1.C 2.A 第1题,由于丙飞机所处纬度最低,在飞行相同距离后跨越的弧度最小,因而运动的角速度最慢。第2题,B图为从赤道上空看到的侧视图,C、D分别为从北极点和南极点上空看到的俯视图。 如图是某校的天文观测小组某日进行实地测量得到的资料,当校园内旗杆的影子最短时,北京时间是13时。图中所示光线和地面之间的夹角为40°。据此回答3~5题:3.学校所在地的地理坐标是( )A.25°N,135°EB.40°N,105°EC.65°N,135°ED.65°N,105°E4.该日(观测当日),当校园内旗杆的影子最短时,全球属于该日
3、的范围约占全球的( )A.9/24B.15/24C.17/24D.7/245.若该地理小组站在极点观测北极星,则北极星的视运动轨迹是( )-4-www.ks5u.com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A.一个点B.一个圆C.一条直线D.一个面解析:3.B 4.C 5.A 第3题,北极星与地平线的夹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故该地纬度为40°N。所求地点影子最短应是当地地方时12时,此时北京时间为13时,则根据地方时差可知该地经度为105°E。第4题,根据北京时间为13时,可求出0时所在经线为7
4、5°W,即该日范围是从75°W向东到180°,跨255°,约占全球的17/24。第5题,北极星位于地轴延长线上,所以不管地球如何自转,其空间位置不变,视运动轨迹为一个点。 如图为全球经纬线展开示意图,图中AS虚线代表晨昏线,D点为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同时也是GF的中点;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6日和7日两个不同的日期。读图,回答6~7题:6.此时甲地地方时为( )A.7日21时B.6日9时C.6日21时D.7日9时7.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AS线为晨线B.BC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C.赤道上西半球的白昼长于黑夜D.赤
5、道上东西半球的白昼长度之比为23∶13解析:6.C 7.D 第6题,两个日期的界线为0时经线和180°经线,AS线为晨昏线,所以D点的地方时为6时或18时,从图中可以看出D点与图中左侧日界线的经度间隔为45°,所以该日界线不可能是0时经线,即左侧日界线为180°经线,右侧日界线即BC线为0时经线。甲地位于BC线以西45°,所以其地方时为21时。又因甲地位于0时经线以西,其所在日期应为旧一日,即6日,所以甲地地方时为6日21时。第7题,BC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而AS线与赤道的交点位于BC线以西90°,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为20°
6、W经线和160°E经线,赤道上白昼的范围为45°E向东到180°,再向东到135°W。 (2012六安质检)如图中的实线和虚线分别示意某日晨线、昏线与M纬线相交点的时间变化情况。P、Q为M纬线上的两点,其经度差为90°。读图,回答8~9题:8.该日Q地日出的当地时间为( )A.3时B.6时C.9时D.11时9.P地可能位于( )A.北美洲B.南美洲C.欧洲D.非洲解析:8.C 9.A 第8题,P和Q经度差90°,地方时相差6小时。因此M纬线上昼长6小时,因此日出时间为9时。第9题,北京时间0时P地日出,因此P地的经度是1
7、20°E+9×15°即105°W,105°W只通过北美洲。10.(2011盐城模拟)如图是某日我国两地昼长示意图。图示季节,下列现象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A.太阳直射点北移-4-www.ks5u.com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B.地球公转速度加快C.南极圈内极昼范围扩大D.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解析:D 据昼长分布规律及图中甲、乙两地昼长均小于11小时,可知太阳直射点此时在南半球,北半球为冬半年,因直射点移动方向不确定,所以A、B、C选项中现象均可能出现,此季节北印度洋洋流受风
8、带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二、综合题(对应学生用书第258页)11.读“世界主要航天发射场及发射平台分布图”,回答问题:(1)请描述美国、巴西、印度、日本等国航天发射场地理位置的共同特征。(2)图中的两个海上发射场及发射平台建在赤道地区的原因。(3)世界各国大多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