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等值线地图的判读方法

高中地理等值线地图的判读方法

ID:10979613

大小:1.94 M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9

高中地理等值线地图的判读方法_第1页
高中地理等值线地图的判读方法_第2页
高中地理等值线地图的判读方法_第3页
高中地理等值线地图的判读方法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等值线地图的判读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等值线地图的判读方法》等值线包括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盐度线、等年太阳辐射量线、等太阳高度线,等潜水位线、等深线、等震线、等年降水量线等,而初中阶段主要有等高线、等温线、等年降水量线等它们历来为中考的重点和难点,较为巧合的是这些知识点都出现在七年级上学期。如何使七年级学生又快又好的掌握住等值线的判读方法,是各位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及研究心得总结了一套等值线的判读方法。一、深刻领会等值线的来历及表示的方法1、明来历:为了把地面高低起伏的状况表示在平面上,我们采用了等高线地形图,如下图告诉学

2、生为了把立体的山脉表示在平面上我们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线就叫等高线,然后再把这些线通过平移的方法表示在同一个平面内就形成了等高线地形图。教师通过等高线模型把它的来历讲明白,到后边学生才不会糊涂。2、知道表示的方法:通过等高线模型图底部的等高线地形图,画出地形剖面图,还原成山体的摸样。如下图:这样通过立体到平面,再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换,让学生不断地在头脑中转换,学生如果能顺利的转换说明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含义,如果学生没有自由的转换,那教师决不可继续往下讲,即使教师下面讲得再精彩,学生只会更加糊涂。这时教师应立即停下来,让学

3、生继续把这两幅图仔细的看,认真的领会才是。二、等值线图判读的一般方法做为初一的新生教师不要拔得过高,学生能掌握到基本的方法就可以了,一般来说等值线的判读有四个必读:一读数值二看疏密三看走向和弯曲状况四看局部闭合状况。一读数值:如上图只要知道某地在哪条等高线上,便可知该地的海拔,只要知道两地海拔,就能算出两地间相对高度。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一般都相等,即相邻两条等高线问相隔的高度差一般相同,称为等高距(等高线的间距)。根据等值线的数值就能推断推断出该地区的地势、地形状况。二看疏密状况: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地面坡度

4、的陡缓在同一幅地形图上:①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坡度较陡。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坡度较缓。三看走向和弯曲状况: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形式识别地表形态。一般来说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海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的是山顶。等高线弯曲时,凸出部分指向低处的是山脊;等高线弯曲时,凸出部分指向高处的是山谷。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是鞍部。等高线发生重合的地方是陡崖,海拔没有一定数值。四看局部闭合状况:等高线四周高、中间低的是盆地地形等高线四周低、中间高的是山地地形三、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例读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

5、等温线、等降水量线来加强对等值线的理解下面是教科书上的例图引导学生读图,强调读图的方法:一看数值:注意观察颜色的差别,等温线的注明温度,由最高值在赤道的出:最炎热的大陆——非洲;最低值在两极得出:最寒冷的大陆——南极洲;由数值容易读出世界气温高低的分布规律是由低纬向高纬渐降低。二看疏密:北半球等温线密集,说明气温差别大;南半球等温线稀疏,说明气温差别小。三看走向和弯曲状况:从南北半球看,南半平直,北半球弯曲明显,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洋影响显著。在海陆交界处等温线弯曲

6、,说明海陆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对气温产生了影响。四看局部闭合状况:青藏高原地区等温线是封闭状曲线,说明海拔过高形成了低温中心。再来读世界等年降水量线图一看数值: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得出规律一: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附近地区年降水量大多在200毫米以下。得出规律二:两极附近地区降水少。二看疏密:由于只看到陆地所以不太看得清楚,可以跳过。三看走向和弯曲状况: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得出规律三: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四看局部闭合状况:亚洲中纬

7、度地带,由于距海远使的内陆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得出规律:中纬度地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综上所述,等值线图的判断虽然是我们学习中的一大难点,但只要善于归纳和分析,在学习的时候适当注意方法技巧,精确提地图中的相关信息,就可以化繁为简,提高并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课书《地理》(七年级上册)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62、刘永江河南省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等值线的判读(以等高线为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