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派园林的思考 .doc

对海派园林的思考 .doc

ID:10971607

大小:3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9

对海派园林的思考 .doc_第1页
对海派园林的思考 .doc_第2页
对海派园林的思考 .doc_第3页
对海派园林的思考 .doc_第4页
对海派园林的思考 .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海派园林的思考 .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海派园林的思考内容摘要海派园林是海派文化的一部分,海派文化也就是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文化。它涵盖的范围很广,诸如绘画、戏剧、建筑、饮食、服饰、盆景…乃至社会的习俗,人们的举止、谈吐,都会冠以海派的称呼......  海派园林是海派文化的一部分,海派文化也就是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文化。它涵盖的范围很广,诸如绘画、戏剧、建筑、饮食、服饰、盆景…乃至社会的习俗,人们的举止、谈吐,都会冠以海派的称呼。那么"海派"两字究竟何时开始出现?海派园林又是怎么回事?作者试图作些解析和探索,祈各方指正。一、海派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  大约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上海凭

2、籍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气候好,交通又方便,在国内,四方人群云集,尤以江浙人士居多。他们从文经商扎根上海,使上海很早就形成开放性的移民社会。移民在上海和本地人和睦相处,相互交融,构筑了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  另一方面,1843年因鸦片战争,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后,上海在五口通商的要求下被迫开放,被帝国主义列强登陆侵占,成立了"国中之国"的租界。租界使我国丧失了部分主权,上海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租界的本质是侵略行为,是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凌辱。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凭借他们科技和工业革命后的优势,把不同于东方文化的近代文明传了进来。西学东

3、浙,而上海首当其冲。在上海既保存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也广泛吸收借鉴了西方文化。"海派"两字最初出现于绘画领域,同治年间,首先在绘画领域,汪洵、吴昌硕等画家有创造性的成就。到清末,更有博学多才的赵之谦、任颐、虚谷等组织的书画会。还有画洋楼、作美女、绘风俗画,纯粹面向市场的吴友如等。徐家汇土山湾的天主教堂向孤儿院的孩子们传授西洋画技法等。当时这些具有改良精神的画家,人们称之为上海画派,简称"海派"。  嗣后刘海粟在上海创办专科学校,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裸体模特,它开创了中国人体写生的先河。中西文化的交融,由此而渐及其他领域。戏剧,音乐,文坛都

4、在吸取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创新,至于建筑,在19世纪下叶20世纪初,各国风格的建筑(住宅,办公楼,银行,旅馆)在上海这片土地上兴起。在外滩一带更形成了坚固大型的建筑群,从而上海又给予了"万国建筑博览会"这个美称。  海派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形成的。国内的开放形成移民社会,向国外第一次被迫开放又使西方文化大肆渗透。华洋共居,五方杂处,近代上海的形成伴随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和西方近代文明的互相交织。二、海派园林的发展轨迹(一)、700多年前上海建立县城,原老城厢地区孕育了传统的文化。  明代嘉靖年间始建的豫园是一座精美

5、的中国江南古典园林。当时是上海人潘允端的私家园林,现为公众开放。上海还有四座明清时遗存的古典园林--明代的秋霞园、古猗园、清代的曲水园、醉白池,这些都是我国体现江南园林风格本土文化的代表作。以后由于公众使用的需要,在保存原样的基础上,又分别扩大了园林的范围,也增加了一些活动设施和园林景观。(二)、到租界时代,西洋园林形式传入上海,有三处公园是有代表性的。6  首先是1868年英国人辟设的外滩公园(当时称公共花园),面积约2公顷,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处。公园中有滨江林荫道、草地、花坛、小型水池喷泉和装饰性雕塑,还有一个位于中央的音乐台。人

6、们可露天欣赏音乐。公园最初只供洋人享用,经上海人民交涉抗议后,才向中国人开放。  其次,位于法租界的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面积约9公顷,具有法国古典规整式的布局。虽不是很宏伟道地,但也略显其风格。有长方形下沉式的毛毡花坛,绿篱、草坪、草花,还有一个椭圆形的月季花坛,两处都轴线严正、图案对称、管理精细。东部还有一条宽十米的笔直大道,两旁列植法梧桐大树。当时殖民者每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日,此处作阅兵庆典用。如今这条大道成为群众晨煅健身的好去处。公园南部一块大草坪下面是自来水公司的水库。西部是地形起伏的自然式布置,有山石溪瀑、曲径小亭,具有中

7、国造园的形式。因此,这个公园就把中西园林文化融在一起了。  处于沪西的极司菲尔公园(今中山公园)是军营改建的。地处当时的英租界。全园总体上体现英国自然式风格,大片起伏的草坪,孤植乔木和丰富的植物群落布置自然得体。其中点缀的西式大理石方亭花架和茅屋、茶室、石桥等建筑及入口门头建筑也是英国式的。后半部还有一处水石相间、花木错落的岩景园。除此之外,公园中也有一处以中国式亭子作为对景的中国园(后建成牡丹园)和东部假山上模拟日本式的庭院布置。可以说,这是以西为主结合东方园林文化的尝试。  1874年犹太商人哈同在上海经营房地产发迹后,在市中心营造了

8、一座哈同花园(又称爱俪园)其布局形式以中为主,结合西风,全园建筑较多,山石水泉,极尽曲折。加之哈同太太罗迦陵笃信佛教,所以又在园内增添了不少有佛教色彩的建筑和装饰。解放后,该园已废,1956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