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对策研究.doc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对策研究.doc

ID:10970807

大小:49.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7-09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对策研究.doc_第1页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对策研究.doc_第2页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对策研究.doc_第3页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对策研究.doc_第4页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对策研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对策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对策研究摘要:在新的形势下,对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泥沙处理和利用应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变泥沙“包袱”为“资源”。泥沙长距离输送,使绝大部分泥沙进入田间,就可实现引黄灌溉的良性循环。除了以往有效的措施外,本文在总结灌区渠道不同部位设置提水泵站设施作用与效果的同时,通过建立灌区渠道悬移质冲刷计算模型,对其减淤清淤的作用与效果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长距离输送;提水灌溉关键词:长距离输送提水灌溉1泥沙是制约引黄灌溉发展的重要因素  黄河下游河南、山东两省的引黄灌区,自1985年至1990年底,累计引水2333亿m3,引沙38.65亿t。其中,约有33.22%的泥沙沉积在沉沙池内,35.

2、32%淤积在灌溉渠系,22.9%被输入田间,8.56%进入排水河道。这就是说,除了被输入田间的约23%的泥沙成为资源,其余近80%的泥沙需要进行处理。这种长期采取的泥沙处理方式(沉沙池集中沉沙,渠系两岸堆积清淤泥沙),造成了引黄泥沙在平面上分布不合理的状况,给沿黄两岸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引黄泥沙已成为制约引黄灌溉发展的主要因素。  随着黄河整个流域经济的迅速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而黄河下游水资源却日趋贫乏。引黄灌区面临需水期无水可引的局面,不得不引用洪水期高含沙水流。但目前,大多数灌区渠首无可供高含沙水流沉沙的空间,以进行沉沙输水。面对这一形势,对泥沙的处理和利用应有新的认

3、识,这一认识的基本点是变泥沙“包袱”为“资源”。从技术上讲就是要实现泥沙的长距离输送。  实现泥沙长距离输送,关键在于提高渠道输送泥沙的能力。要减少输沙渠道的泥沙淤积,除了以往行之有效的措施外,可采用改输沙渠水流自流入沉沙池变为扬水入沉沙池的方式,这种措施必将增加渠道的水面比降,加大流速,增加渠道内水流输送泥沙的能力。如若在渠首设置提水泵站扬水入渠,同样可起到加大渠道水面比降的作用。  利用提水泵站实现泥沙长距离输送的可行性已在部分灌区得到证实。例如,渠首设置提水灌溉设施的夹马口灌区和尊村灌区及渠尾(中)设置提水泵站设施的曹店灌区和麻湾灌区。这些灌区在不同部位设置了扬水设施来加大水面比降,提高

4、水流挟沙能力,达到了少淤或不淤的目的。  本文在参照典型灌区冲淤变化状况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灌溉渠道输沙计算的数学模型,就提水灌溉的效果与作用进行了定性的研究与分析。2渠道悬移质冲刷模型的建立2.1基本方程的建立及数值解法  基于灌溉渠道水流泥沙运动规律与明渠水流泥沙运动规律一致,模型采用非耦合饱和输沙一维模型的计算方法,计算中假定渠道发生冲刷淤积过程,计算时段内河床变形对水流条件影响不大,也不考虑水体中含沙量随时间的变化,则该方程组为21  水流连续方程(1)  水流运动方程(2)  河床变形方程(3)  水流挟沙力公式S*=S*(J,u,d)(4)式中Q为流量;A为过水面积;B为水面宽;

5、Y为水深;u为流速;Y0为断面渠底平均高程;S*为水流挟沙力;G为断面总输沙率;ρ为泥沙干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n为河床糙率;x,t为距离及时间。  上述简化后的基本方程,即为建立模型理论依据。采用Pressman的四点偏心差格式,其中时间偏导采用前差,空间偏导采用加权中心差,可得函数和导数离散关系式21式中θ为加权系数0≤θ≤1,f表示任意函数;上标n为时间坐标序列号,下标j为断面序号。  按上述差分格式推演水流连续方程(1)和水流运动方程(2)中各项,对计算点的未知量按泰勒级数展开,忽略增量Δfj的高次项,可使多元高次方程化为线性方程组。为简化计算方法,考虑渠道断面形态为梯形,经整理,对式

6、(1)和式(2)分别有(5)(6)以上系数A1,A2,A3,A4,A5及B1,B2,B3,B4,B5均为时段初相邻断面变量值Zjn,Qjn,,,及进库水流条件的函数。  上述两个方程中,共有四个未知数,对M个计算点共有2M个未知数,由差分方程可列出2M-2个类似于(5)、(6)的方程组。因此需要补充两个边界条件可以方程组闭合。  使用交错网格追赶法求解差分方程。为将Q与Y分别布置在两个不同断面上,在断面间再增加一个节点(以K表示),并假定增加节点断面流量与上一个断面相等。2.2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初始条件:Q(x)t=0=Q0(x),h(x)t=0=h0(x)  上边界条件:Q1=Q(t)

7、  下边界条件:Ym=Y(t)2.3河床变形方程及水流挟沙能力  河床变形方程式(3),采用有限差分法进行离散,得到差分方程,如下21(G2-G1)ΔT=ρΔxBΔY0(7)  式中G1、G2分别为进出口断面输沙率;ρ为渠床泥沙干密度;ΔY0为计算河段平均河床淤积或冲刷厚度,正值为冲,负值为淤。对于悬移质变化引进的冲淤计算,取G=QS。  水流挟沙能力采用模型相似类比法计算渠道断面挟沙力,由下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