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962027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9
《高校生活德育探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校生活德育探析长期以来,高校德育无法代写论文摆脱低效的困境。造成高校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是德育与大学生生活实践的脱离。基于对传统德育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实效性差、针对性不强的反思与批判,基于人们对高校德育的自觉追求,德育要“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便成为德育理论界的共识和实践的指导思想,是新世纪德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传统德育的弊端 “生活德育”的提出意味着原有的道德教育偏离了生活的方向。传统的德育观错误地把学校德育理解为一种静态的知识性的存在。在这种错误德育观的指导下必然导致教师重视道德目标和道德规范的理论灌输,学生重视牢记德育知识的框框条条,德育评价也
2、往往通过貌似客观的简单的量化形式考核,强行给学生的德行排定座次。这种不顾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一味地将社会固定的道德规范、道德价值通过外部强制的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使得道德教育越来越远离了作为意义和价值之源的日常生活世界。这就造成了不良的后果。一方面学生的主体性被泯灭了,导致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失去凭依。另一方面脱离了积极的文化内容,使道德教育变为纯粹的形式,这使得教育的实效性不高。再者,由于长期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道德教育完全从属于政治的需要,道德教育的侧重点主要是政治理想教育而不是道德品质的养成,道德教育的内容高、大、空,无视国民基
3、本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和道德情操的培养。 二、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目的 1.道德教育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德育是为了培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有道德的人。“道德产生于并内在于社会生活,道德与社会不是‘两张皮’”〔1〕。道德起源于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产劳动。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些矛盾,道德随之产生。道德产生于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道德教育和规范约束,使个人注重自己的品行,不断调节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使人们的行为逐步从“实然”向“应然”转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需要以爱国主义
4、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支撑。我们所学习的道德规范、规则和社会知识等都是从生活之中来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以生活为本。 2.生活之中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对生活的感触与体验是思想道德形成的根基。生活是可感知的、实实在在存在的,生活世界中包含有积极的、丰富的文化内容,正确的舆论导向,真善美的典型事例,给人以感染和启迪。人们在现实生活之中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所思、所感,日渐形成道德判断能力。只有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道德教育,才能帮助学生真正领悟道德的内涵和生活的本质,确立对生
5、活的理想信念,领悟真善美,培养健全的人格。“德育的本质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的质量的教育”〔2〕,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只能是僵死的条文和抽象的原则,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德育就达不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3.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生活得更幸福 一切道德规范都植根于人性的需要。德育是大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不仅仅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费尔巴哈指出:“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3〕德育就是要引导人们追求幸福,享受幸福,过一种真正有道德的、有意义的幸福生活。人的品德的养成与体现,
6、发生在生活的情境之中,行为的改善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会有效地发生。这决定了德育的效果最终必然见之于生活实践。通过生活的学习引导和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形成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道德情感、信念以及相应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形成主要是基于生活经验和阅历,都来源于真实生活的体验,并通过生活不断地检验、发展与提升,使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关系日趋完善和谐,在和谐的人际互动中培养高尚格调,培育丰富真挚的生活情感,形成美好的社会体验。这是人的幸福之源,也是德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生活是德育的根基,德育要在生活之中进行,并最终要回到生活之中去。 三、高校生活德育的实施策略
7、 生活德育理念反映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校德育的多方面措施最终与学生的生活挂钩,服务于生活实践。这就必然要构建生活化的德育模式,努力增加学校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学校德育的生活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高校德育的现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新型德育观。 1.德育“内容实起来” 德育内容材料是沟通学生与生活、引导学生生活的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身的中介物。而以往的德育内容受理性主义与工具主义的影响,与学生实际生活及身心发展相脱离,强调道德认知,内容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为基础,重视理想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