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文学政治 ——论“诗意”在中国新诗实践

“诗意”的文学政治 ——论“诗意”在中国新诗实践

ID:10952155

大小:73.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09

“诗意”的文学政治 ——论“诗意”在中国新诗实践_第1页
“诗意”的文学政治 ——论“诗意”在中国新诗实践_第2页
“诗意”的文学政治 ——论“诗意”在中国新诗实践_第3页
“诗意”的文学政治 ——论“诗意”在中国新诗实践_第4页
“诗意”的文学政治 ——论“诗意”在中国新诗实践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意”的文学政治 ——论“诗意”在中国新诗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诗意”的文学政治——论“诗意”在中国新诗实践z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之上。           ——荷尔德林作为一种文学话语,“诗意”在中国新诗实践中的际遇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它和中国新诗的关系牵涉到新诗的现代性的诸多问题。表面上看,“诗意”的张扬或匮乏,是新诗发展过程中显露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是新诗内部诸种审美势力相互作用进而形成的一种客观的选择。但在实质上,这种修辞形态上的消长,反映的却是一种文学政治在“诗意”与新诗的关系问题上所展开的复杂而又巧妙的话语建构。人们在谈论新诗的时候,特别是涉及到对新诗的特质的认定和对新诗的总体成就的评价的时候,经常会使用“诗意”这

2、样的字样。在口吻和逻辑上,这种使用往往显出一种不言而喻的权威感,乃至话锋所向,不免流露出独断论的色彩。而一旦我们探究其语境的来龙去脉,这“诗意”却又多半显得语焉不详。对于新诗的历史而言,“诗意”既是一个令人困惑的神话,又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幽灵。说一首新诗“饶有诗意”或“富于诗意”,虽然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赞扬,却也可能隐含着更深层次的不满;其批评的潜台词甚至可能是矛盾的,一方面,它可能是对这首新诗在内容方面显露出的古典气质的称赞,但放到整个新诗的语境中去衡量的话,也仅仅是个特例。更普遍的情形则可能是“诗意”的匮乏。另一方面,它也可能被如是看待:这首诗在技巧上或许还说得过去,但缺

3、少足够真正的创意,这种创意的核心内容是回应新诗所应具有的现代性。而在这篇论文中,我的主要目的是梳理“诗意”作为一种话语是如何呈现于新诗的实践过程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究竟有哪些诗学势力参与了“诗意”在新诗中的话语运作,并考察它们在特定的语境中所包含的文学政治的意蕴。如果可能的话,我也想探讨“诗意”话语究竟对新诗的本质的建构能起到怎样的作用。一让我们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三版)里是如何定义“诗意”的:“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由此可以看出,“诗意”通常被要求至少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它通常是由诗来传达的。它最典型的存在方式是“在诗里”

4、。也就是说,从文体的角度看,诗是表达“诗意”的最有权威的载体。而从审美接受的角度讲,它的适用范围也可以是开放的;只要是“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符合特定的审美规约,也可以被视为“诗意”。这里,其实还隐含着一种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区分。狭义的“诗意”,特指是诗的“诗意”。广义的“诗意”,则指的是以诗为参照、在其他文类领域里具有同样内涵的品性;只要在这些领域里——非诗的或非文学的,它的显露方式是“像在诗里那样”,就可以了。第二,它必须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给人以美感”。换句话说,“是否具有美感”可以被确定为检验“诗意”的一个内在标准。第三,它最终呈现的应该是一种“意境”。再看《现代

5、汉语大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版),它给“诗意”作出两条解释。第一条:“诗的内容和意境”。第二条:“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这基本上和《现代汉语词典》里的界定完全相同。只不过,它更加明确地强调了“诗意”在体裁和内容上的指向,即“诗意”有其自身严格的文类限度,它的范围限定在诗中,是由诗带来的,是属于“诗的”。《现代汉语大词典》甚至还引证了诗人何其芳的一段话:    总的说来,诗意似乎就是这样的东西:它是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直接提供出来的、经过创的感动而又能够激动别人的、一种新鲜优美的文学艺术的内容的要素。(1) 从话语制作的角度看,同绝大多数使用“诗意

6、”的诗人和学人一样,何其芳也非常注重“诗意”与“优美”之间的价值关联。换句话说,“诗意”天然地意味着“优美”。而从新诗的写作实践来看的话,“优美”——内容上的优美、语言上的优美,则往往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语境限制,这种限制对很多实验性很强的写作构成了排斥。因为在现代的诗歌写作中,“不优美”的东西常常是诗人要处理的首要内容。比如,在1920年代早期,刘延陵在谈及新诗和旧诗的区别时曾指出:“‘新诗’与‘旧诗’的异点并不如寻常人所思仅仅在形式方面,‘新诗’和‘旧诗’的区别尤在精神上的区别”,这“新诗的精神”就是“求适合于现代求适合于现实的精神”,其核心就是像美国诗人惠特曼所做的那样

7、“切近人生”,“称颂寻常的东西”。(2)此外,“诗意”可能也并不如何其芳所描绘的那样,是客观地存在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没有“诗意”?谁来决定“诗意”的有无?什么样的“美感”才算是有诗意的?这些话题本身都包含有文学政治的因素。再有,“诗意”需要经过艺术的转化,这一转化过程就渗透有强烈主观性。选择什么样的写作类型和风格形态来呈现“诗意”,其中所包含的主观性,表面上看,像是出于诗人个人的自主决定,但从写作语境上看,它往往也是一种文学政治的反映。何其芳似乎很强调“诗意”感染力,认为“诗意”必须能同时感动艺术的创造者和消费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