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941974
大小:3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9
《法、术、势的区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法家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政治实质法家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有:(1)变法主张先秦诸子之中,法家学派的政治思想最具有现实性。他们兴起于战国时代,面临的是怎样才能富国强兵,以统一天下的时代课题。为此他们大多主张变法,为变法建构的理论依据就是历史观。法家思想家以慎到、商鞅、韩非为代表,提出了一种朴素的进化历史观。例如慎到就明确提出:“守法不变则衰”。商鞅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分为上世、中世、下世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社会矛盾不同,时代主题也不一样。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越靠近现在越进步,因而今胜于古。由于各个阶
2、段的社会情况不同,所以尧、舜、文、武等圣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法律制度。“因时而变法”是历史的成功经验。因而商鞅根据当时政治发展的需要,提出“不法古,不修(循)今”,坚决主张变法,并将其主张付诸实施,在秦国两次主持变法,均取得成功,使秦国从落后的边陲诸侯迅速扩张为战国七雄之一。(2)法、法治的意义及对人治的批判崇尚法治,以法为治国的不二法门是法家政治思想的显著特点。法家思想家们普遍认为法是治国理民的根本手段。如果没有法令,就不可能达到统治的目的。关于法与法治的意义,他们看法是一致的。法家推崇法治,坚决反对
3、人治。他们对于儒家的人治主张进行了坚决的批判,这是儒、法两家论争的一个重要内容。人治强调统治者自身的道德素质,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以德治国,注重道德感化,主张贤人政治。法家思想家们则认为,其一,人治的随意性大,没有一定的标准。其二,人治将国家、政治寄托在君主一人的才智上。然而一个人的才智、精力总是有限的。因此难免出现错误、过失。所以人治之中潜伏着政治动荡和政治危机的可能。其三,人治就要尚贤,而贤人对于统治国家和治理百姓来说并不是必要的。而且,尚贤不仅会降低法的权威,更会导致贤与君争,影响君主的独尊地位,这
4、是不能容忍的。总之,人治不能保证治理国家,制定完备的法律并严格执行才是治国之本。(3)法的作用定分尚公。这是商鞅和慎到都坚持的观点。公是指事物的一般规定性。慎到认为,法是从人事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的共同准则,是公。违背或破坏法的规定的行为是私。商鞅所说的公私与慎到类似,凡属法所规定的都是公,与之相背的则是私。在公私关系上,他们都主张公高于私,私要服从于公。认为有法而行私的危害比没有法还严重。此外,法是包括君主在内的每个人都应遵守的,有法而行私,损害公、法,最终还会损害君主的根本利益。明确公私界限,实现立公去私
5、。“定分”就是要明确每个人的职守和每种行为的界限。分定则公私标准明确,孰公孰私一目了然。定分可形成正常的秩序,所以成为治国的关键。分的内容包括君臣上下、尊卑之分;职守之分;权限之分;赏罚之分等等。法把每个人分割开来又联系起来,君主掌握了法,就能有效控制整个国家。利出一孔,保证耕战政策的实施。商鞅崇尚力量,重视国家实力在政治关系中的作用。他认为,国家的力量来自于耕战。因此要设法将民引导到耕战的道路上来。他的解决办法是“利出一孔”,就是用法令封堵民众获得利益的各种途径,只留下“耕、战”一条路,以使民众除了努力
6、耕战之外,别无出路。这就从经济和军事两个方面增强了国力。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的,明智的政治家就要利用人的好利本性,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具体言之,就是要用法律手段,对民“劫以刑”,“驱以赏”,即使务农、参战有功的人得到利益,厌恶农事、逃避战争的人受到惩罚。这样就从正反两个方面驱使民努力务农,积极参战,从而保证了国力的增强。(4)立法、执法的原则因道、因人情。慎到吸收了道家学派关于道的认识,认为道的特点是:包容万物,又对万物一视同仁。在社会生活中,法的特点也是一视同仁又无所不包的,因而法的制定要以道为依据
7、。同时,法还要面向现实社会,因顺人情。人的本性是“自为”,即有自私的方面,制定法律就要考虑人的“自为”本性,根据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制定法律。立公去私。无论是立法还是执法,法家思想家都主张要遵照“立公去私”的原则,认为制定法令就是为了去私的,随着法令的执行,私被去除,国家也得到治理。法要公开明确具体。法与势、术不同,势、术只能为君主所独操,法应由君臣共同掌握。同时,法要公开,要公之于众,臣民都要知晓和服从。臣民知法,就可以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行为界限,约束自己,有利于人们遵法守法;也可以使民与臣相互牵制。严格
8、执法。法家思想家一般都主张严格执法。他们认为,法令一经公布,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要严格遵守,以法令作为个人言行的准则。有的思想家还特别要求君主应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如慎到就提出:“为人君者,不多听,据法倚数以观得失。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无劳之亲,不任于官;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这个认识很具有典型性,体现了前期法家的政治理性。有的思想家在执法方面提出要做到“刑无等级”,一视同仁。如商鞅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