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

人文精神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

ID:10930307

大小:20.51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09

人文精神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_第1页
人文精神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_第2页
人文精神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_第3页
人文精神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_第4页
人文精神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文精神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文精神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人文精神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关于如何编写语文教材的争论,自语文课程开设以来,从未散尽硝烟。这些争论,围绕一个根本性问题: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教育者那里,实际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是,从建国至今,教育部颁发的所有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文件,都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近期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将语文课程的性质规定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些权威性的文件精神,无疑对整个语文

2、教育界具有自上而下的统摄作用,以致“语言运用”的语文观念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观念。所幸的是,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集中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紧接着,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这两个事件,一反一正指出了语文教学的出路,体现了人们对语文课程核心价值深刻而进步的认识。随后,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一致改头换面,体现“以人为本”精神,呈现“人文读本”风貌。可是,这样的局面还未完全打开,就遭遇了众多的批驳。李华平教授在2016年第6期《语文教学通讯(B刊)》发文,称这样的教材“既缺乏足够的语

3、文性,又缺乏教材的系统性和可教性”,是一种“新病”,继而亮出编写“训练型”教材的主张。这显然是“语言运用”说的翻版,是在走回头路。而此前,2015年第三期《中学语文教学》集中刊发了王学东《语言:语文课程的本体价值》,张彬福《我之语文课程价值观》、刘光成《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三篇文章,一致认为“语言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更严重的是,在中学,面对“人文读本”却因循“语言运用”观念进行语文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看来,“人文读本”并未被广泛接受,“人文精神”并未被全面贯彻。人文型教材遇到绝大阻力。但是,“人文读本

4、”是人们对上百年语文教学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自我认识不断加深的收获,是时代发展的精神动力,并与国际思想相融合,自有它的合理性、深刻性和普适性,不会因为人们的质疑、反对和漠视而收缩、退让。语文老师应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以适应更高更全面的教书育人的要求。一、“语言运用”的共性危害李先生在指责“人文读本”的同时,十分怀念“人文读本”出现之前以训练点为单元编写的教材。比如周正逵1983年主编的《高中语文实验课本》,人教社1992年版初中《语文》,人教社2000年版高中《语文》等等。他的主张,给人一种“唯旧是好”的感觉,似乎新世

5、纪以来人们对于语文课程的探索研究毫无意义:“人文读本”是“各自为阵”、“杂乱无章”、“简单重复”,“没有较为系统的语文知识作支撑,就像得了软骨病一样,只有一堆胖乎乎的肉,似乎很丰满,却始终站立不起来”,“学生除了受到一定的人文熏陶外,几乎很难说有什么语文知识方面的收获”。这些表述表明,李先生比较敌视“人文精神”,仍将语文知识视为核心,特别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讲解、训练。按照他的设想,教材就只能是定“点子”、示“例子”、指“路子”三位一体的训练型教材。这样的教材,给人一种数学课本的感觉。点子已定,就必须一一涉及,漏一不可,不

6、然就不系统。我们姑且承认那些点子作为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像数学中的定理、公式一样。但是,由于其首先强调的是知识点,就极有可能依照知识点的要求来选择文章,没有包含该知识点的文章当然不在被选择之列,再好的文章因为不符合知识点的要求也就显得毫无价值。如此一来,所选文章不过是知识点的印证而已,文章更为重要的思想、情感、感悟、胸怀、境界和美感等因素就自然遭到忽略,成为闲置。这样,鲜活的文章也就沦为一种知识性的静态存在。含义丰富、手法多样、美感四溢的“例子”却只用于印证定点的知识,这就是典型的被削足适履。点子与例子一确定,路

7、子其实也就被同时确定了,并且往往只有一条路子。以知识点视角来选择和对待文章,最多是得其形,离其神尚远,是典型的得貌失魂之举。我们看到,从点子到例子再到路子,本质上是在一步步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其越来越狭窄,越来越呆板。并且,这样的知识训练,可以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操作,并且可以对操作进行复制,极大地抹杀了执教者的个体差异,也扼杀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发散性,压抑了学生的体验、想象和审美,陷入到千师一面千生一律的机械局面中。也就是说,在知识训练中,知识是共性的,教师是共性的,学生也是共性的。李先生完全本末倒置了。知识本是对文章经验

8、的总结和提炼,它附着在文章中,文章本身就是极好的例子,但作为例子,不该仅仅用来印证知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之说,绝不是单指可以用其它文章来同样地印证知识,更多的是指不同的文章蕴含着相同的人文精神。文章绝不是只包含着语文知识,更包含着基于知识之上的思想、情感、体验、精神、美感等等,知识不过是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体现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